央视国际 >> 环球
挪威纪行(三)--渔业中心罗弗敦群岛
  渔业自中世纪以来就是挪威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业。近年来远洋和极地捕捞与近海养殖并举,成为挪威的基础产业。为了领略这一闻名于世的靠海吃海的产业,我们从奥斯陆启程前往罗弗敦群岛。当我们在博德小城转飞机时,罗弗敦机场下雨,又有大雾,起飞时机长风趣地说,我们试试看,不行就飞回来!他说的轻松,我们四人心想可别飞回来。然而大雾不散,我们的小飞机在罗弗敦机场上空盘旋了20多分钟后终于飞向另外一个小岛的备用机场降落。一出机场,两辆豪华旅游客车早已等在门口。原来在我们空中盘旋时,航空公司已经在准备如何把这些“上帝”送往罗弗敦。大轿车以百公里的时速奔驰在无数小岛之间,忽而是钢吊桥,忽而是水泥桥。陪同我们的欧司先生说,建桥修路是挪威自7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的先行国策,哪怕岛上只有几户居民,国家也要建桥。车窗外星罗棋布的岛屿和犬牙交错的峡湾,飞速向后掠去。没想到飞机在天上一转弯,汽车在地上就奔跑了4个小时。到了罗弗敦我们一点睡意也没有了。

  北大西洋的暖流,孕育了丰美的鱼类,给挪威沿海带来了生机。在挪威,直接从事捕鱼业的渔民不过2万人,却生产世界总捕鱼量的3.3%,可见挪威渔业生产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数百年前的罗弗敦渔民就开始向欧洲出口鲭鱼和鳕鱼。这个季节正是凉晒鳕鱼的高潮,海边、山岗,甚至房前屋后和木架上都挂满了鳕鱼干,这情景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吐鲁番的葡萄沟。每一立方米的鳕鱼干就价值一万美元,那凉晒在满山遍野的鳕鱼干的确构成了挪威的经济支柱。

  我们访问了设在特鲁姆斯的国家海洋和水产品研究所。有趣的是走遍整个研究所也没有找到通常的饲养水箱和标本。所长告诉我们说,他们不想把野生的渔类控制在水箱里。对海洋及水产品的深度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室。可喜的是他们十分重视海洋再生能力以及渔业副产品及废料加工的深入研究,已开发了从虾壳粉中提取美容原料和用鱼肚鱼肠等下脚料合成新的养殖饲料,取于海洋,还于海洋。海洋是挪威人赖以生存的摇篮。(冯际庆)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