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八十华诞之际,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1925年的一段革命实践为题材的故事片——《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本片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1925年回家乡韶山开办农民夜校, 建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发动农民运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 路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发生在南方红土地上的生动历史画卷,塑造了一个心忧天下、幽默睿智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和以韶山“五杰”为代表的鲜活的农民群像。

  岁月如火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一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而作。

  为了使该片能给您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创作中我们作了一 些有意的探索。

  把探索归结成一个字——火。

  首先是人物要火。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怀着山沟里也能生长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回到韶山,建立起韶山第一个党支部。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很快燃遍了三湘四水。我们怀着山沟里也能生长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回到韶山,建立起韶山第一个党支部。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很快燃遍了三湘四水。我们本着人物要激情如火的原则努力塑造毛泽东、杨开慧和他的几个农民兄弟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第二是场面要火。本片设置了诸如“祭火”、“送葬”、“吃春饭”。“游城”、“耍龙求雨”等原始荒蛮、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火爆的群众场面。文戏武唱,我们试图在这热烈的环境中来塑造人物和揭示人物性格。

  鲜活的人物,火爆的场面,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特色。

  人物火,场面火,影片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火,灯火、塘火、篝火、烟火、火把……连整个片子的影调也是火红的。镜头的运动,演员的表演节奏等都体现着火的跳跃。

  我们的眼中,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是火红的;我们希望,那如火的岁月能点燃我们创作的激情。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八十年,她的前景依然是一片火红。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