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讼纷纭“文官俑”
10月07日 23:13
 
    高大威武气势浩荡的秦兵马俑“军团”70年代出土后,考古工作者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秦始皇帝陵有文官俑吗?可以说,秦陵考古工作进行了26年,这样的追问一直没有中断。

  初断“马厩坑”

  2000年5月,秦陵考古勘探队在秦陵封土的二级台地上自北向南进行断面式的勘探,发现了一个位于封土西南角的陪葬坑,其平面呈不规则的“吊”字形,为西东走向,由西向的斜坡道(入口)、前室、前室的南侧厢房、联接前后室的狭窄甬道和后室等五部分组成。

  与兵马俑坑的结构一样,此陪葬坑也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坑内壁面皆嵌厢木,地铺木地板,坑上则覆盖着长方体的棚木,其上再加盖芦席,芦席上覆土。但其坑内没有隔梁,没有发现火焚的痕迹,属于自然塌陷。

  进一步勘探表明,该坑东西长48.2米,最宽处12米,总面积达410平方米。其斜坡道平面呈梯形,宽3到4.6米,长约12米;前室的南侧厢房为东西长4米、南北宽2.9米;后室呈矩形,长20.6米,宽3.8米。该坑的坑内总面积达144平方米,其中后室面积占了整个陪葬坑总面积的一半。

  此外,勘探人员在坑内还发现,除了朽木痕迹之外,前室地上遗有大量彩绘陶俑残块,而后室则有大量马的骨骼。

  秦陵出土马的骨骼对考古人员来说,已经毫不为奇。自从1974年发现兵马俑以来,秦陵周围已经勘探发掘过100多座马厩坑,出土的马骨可以数千计。缘此,考古勘探人员初步断定该陪葬坑应是秦陵人习以为常的“马厩坑”,马是为秦始皇在地下陪葬的,陶俑则是养马人。

  惊现“文官俑”

  考古发掘工作逐渐展开,由于前室发掘进度较快,部分俯卧的彩绘陶俑残体逐渐浮现出来,考古工作者不禁为其卧姿而疑惑,以往马厩坑从没有出土过这样的陶俑。

  当考古人员用毛刷进行细节清理时,发现这些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皆戴长冠,如同秦兵马俑中的军吏俑一般。

  “呀,这儿有陶削和砥石!”秦陵考古以来,陶俑身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样的装饰,这是秦始皇帝陵首次出土“拥有”秦代的“笔”和“削笔刀”的陶俑!

  随后,清理工作加快进行,12件彩绘陶俑逐一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8件彩俑皆着长冠附削砥。

  “根据这些陶俑的衣冠等判断,它们是文职官员。”作为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负责人之一,秦陵考古勘探队副队长段清波认为这是秦陵首次出土“文官俑”。

  “经修复,8件陶俑恭身袖手而立,右腋下各有一用以削竹简或木牍的陶削与长方形袋囊,里面当为放置砥石之用;而其左臂与腰紧连处则有一圆孔,当为放置简牍之用。此外,四件象征权威与礼仪的铜钺,则进一步表明‘此坑’当是秦朝一官府机构。”

  他分析,由于“此坑”距离封土很近,我们判断它应该是秦朝的一个高级官府机构,即“三公九卿”之一。“三公九卿”中“三公”位高权重,不可能只有这么小的型制。由于此坑内出土了4件铜钺,而“九卿”中只有四个机构中使用铜钺,其中三个为军事机构(很少用文职官员),而既用铜钺又使用文官的机构,则是掌管国家监狱与司法事务的廷尉。李斯当年就曾充任此职。

  或疑养马人

  由于该坑出土陶俑的特别,陶俑的命名与该坑的定性事关重大,“文官俑”的观点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对于“文官俑”的说法,专家多方置疑。有人甚至认为该坑仍是马厩坑,其俑仍是“饲马人”。

  坚持马厩坑观点的人认为,12件陶俑中有10件一字排开地向着封土的方向俯卧倒下,说明这是有意为之,不会是坑自然塌陷的结果;这些高约1.8米与真人一般的陶俑,均头戴冠帽,身穿袍衣,双手笼于袖管内,作立姿状,与80年代在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马厩坑出土的饲养马的“圉俑”形象完全一致。

  此外,对陶俑左臂与腰紧连处的圆孔也有左见,部分专家认为是夹放“拌料棍”之用,木棍朽了,圆孔尚存,而同时出土的一口如农村水缸一般大小的陶缶则疑为喂养马匹所用。

  至于铜钺,则与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相同,开始也称为“钺”,后来又叫“斧”。从出土遗迹来看,这样的青铜器显然不是兵器,而是一种生产工具,此应是秦代用于修铲马蹄的工具。

  秦俑馆考古队副队长刘占成认为,80年代在上焦村马厩坑内出土的器物上有“大厩”、“中厩”、“小厩”、“宫厩”、“左厩”等刻划文字,可见秦时马厩型制十分复杂。

  《周礼》记载:“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秦俑专家袁仲一考证“闲”就是马阑、马厩,即是说天子有十二个马厩。常有超人之举的秦始皇帝,其马厩当不会少于此数。

  有专家认为,此马厩坑很可能就是专为秦始皇饲养御马的“宫厩”,即皇宫马场,而这几件彩绘陶俑则是高级“养马人”。

  或疑刀笔吏

  “秦陵出土文官俑,一点也不奇怪。”秦俑专家王学理一番话说得铿锵有力。

  “中国古代相信灵魂不灭,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生前享受的东西,死后在地下也要继续享用。秦始皇身为一代承上启下开万世基业的人物,其生前所好所思可谓大矣!秦陵考古以来,仅各类陪葬坑就勘探发掘出600多座,兵马俑坑是秦代军事实力与征伐场景的再现,珍禽异兽坑是供人们观赏的秦代动物园,百戏俑表现了秦代的娱乐生活,大量马厩坑是当时秦代养马事业的反映,也是其国力、军事力量的象征。出土文官俑,又有何奇怪的?!”

  “今后还会出土更多想象不到的东西,秦陵考古不可预料。但另一方面,笼统地说,秦代有什么,秦陵就会有所反映的。如石铠甲就是秦代武库的反映。”已经年近70的王先生思路敏捷侃侃而谈。

  “但是,我对此坑出土的‘文官俑’持保留态度。此坑的陶俑头着长冠腰挂刀砥,并不能充分说明它们是文官。”王先生话锋一转,分析道:“身带刀砥无疑是修竹简木牍的,但身带刀砥的不一定是文官。我以‘刀笔吏’称呼它们,因为它们可以从事文件、文书的起草工作,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即搞文字工作的,但不一定是官。可以说是文职人员。”

  “从其外貌看,这些彩绘陶俑不是武官,但又有爵位。秦代爵位相当于今天的职称,文武皆有,并常以杀敌多少来评定。即有爵位的不一定是官,更不一定是文官。”王进一步追问道:

  “如果是官,哪它们是哪级行政长官?是丞相、御史大夫?还是郡守?而且真正的文官不一定去写字。云梦睡虎地秦简就不是文官写的。”

  “如果真是文官,其旁边的车、缶、马等,又如何解释清楚?定成‘文官俑’的问题太多,疑难太多。其余的几件陶俑怎么解释?前室‘文官俑’而后室是马,这又是怎么回事?”

  (小标题)其时文武难分家

  “该坑不是马厩坑,‘文官俑’的命名也欠妥当。”秦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秦俑馆考古队队长张仲立先生对记者开门见山。

  “兵马俑一、二号坑有类似的陶俑,可说是完全一样,但兵马俑出土的皆在战阵,属于军吏俑。这儿的陶俑与军吏俑中的低、中级相似。”

  “尽管如此,两者从意义上讲完全不一样,一为军吏,与军事密不可分,另一个则与军事没有多大关系。”

  “此外,这些陶俑还与70年代在陵园西侧发掘的一座位于铜车马坑南侧的马厩坑出土的‘圉人’差不多,其中的小官吏——‘圉师’和这儿出土的陶俑类似。”

  “圉人”即养马人。从已经勘探发掘的大量马厩坑来看,“圉人”一般包括70多厘米高的跽坐俑和站立着的小官吏——“圉师”,后者对前者行使统率之职,而前者则对数以千计的马匹进行管理。

  张进一步解释道:“秦汉时期,文武官员的区分并不明显。一般官吏皆能文能武,能文即指能从事一般的文书记录等,能武更是常识,秦时能做官的,一般都有军功。而且‘六艺’的科目也是古代官员们必务的。”

  绕不过“马”这个坎

  秦兵马俑坑的发掘使人们对于2000多年前的骑兵有了初步认知,但是马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如何还不是很明确。

  据研究,我国养马业出现很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了。由于马在社会生活中的显赫地位,用马进行陪葬或殉葬则为常事了。自商朝的王陵至战国时期的一些大墓,往往都殉有车、马,少者一乘,多者百余乘。齐国故都临淄曾有一座大型墓葬,其车马坑殉马500匹。秦陵经勘探发掘的马厩坑就有100多座,其马数千。

  史载秦人善养马。秦人对其好马或宫廷用马给以高级别的“待遇”,即使有些“文职官员”侍奉,也当在情理之中。

  由此,关于“文官俑”的命名尚待考究,该陪葬坑的性质更需假以时日。对此一位资深考古专家也有些无奈:“由于出土文物太少,又缺少其它有力旁证,目前尚不足以确定该坑的全部内涵与性质。”

  秦始皇帝陵修建了30余年,其陵园面积达56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其地上有高耸的封土,连绵的城垣,雄伟的宫殿庙宇,地下是顶绘天穹下穿三泉的地宫。一定意义上讲,除了已经近26年考古工作的兵马俑的情况大致清楚外,神秘而庞大的秦陵仍然是一个谜,一个古文化的谜。 (冯国)

 
 
  责编:刘琼  来源:新华社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