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才导演拉斯冯提尔:来自丹麦的恐怖小孩
|
|
|
2000年的戛纳影展,使拉斯冯提尔这位个性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怪才导演一举成名,成为普天下红男绿女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使拉氏无限风光的就是那部街知巷闻的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这部描述一位弱视的单亲女工妈妈,辛苦地独立抚养儿子,最后却因意外而杀人,面临死刑困境的电影,不但得到戛纳金棕榈奖,冰岛女歌手比约克也凭这部处女作拿下戛纳影后,实在让人敬佩拉氏的神奇点化术。
被丹麦电影圈封以“恐怖小孩”称号的怪才拉氏,其实有几次都与大奖擦肩而过,比如1996年的《破浪而出》就曾获戛纳“评审团大奖”,离最高荣誉只有几票之差。不过无论有没有得奖,拉氏在国际次文化圈中早有一定分量。
一、拉斯的成长
拉斯冯提尔出生于1956年的丹麦,与电影结缘应该始于大学时修读的电影课程。他在1979年进入丹麦电影学院就读,直到1985年毕业这段时间,曾以一部短片《救赎的画像》(1982年)在慕尼黑获得“最佳影片”大奖。1984年以首部剧情长片《犯罪单元》开始在国际上露脸,此片不但赢得了戛纳的“高等技术奖”,也在芝加哥等影展上获得多项大奖,自此一炮而红。
黑白实验大作《瘟疫》则完成于1987年,整出电影自始至终都在银幕右上方打出鲜红的字迹,十足挑战观众的视觉。1991年推出《欧洲特快车》,琢磨着关于催眠的话题,(这部影片曾在几年前的金马影展上展出过),拉氏的导戏魅力迅速征服了期待受刺激的文艺青年,独特的画像风格灼烧烙印在各个自命不凡的脑袋中,新的银幕英雄在小众之中传诵开来,从此成了影坛上各大小标榜独立的影展之常客。
众所周知的《医院风云》;则在1994年问世,其富有浓厚的实验味道,却也是非常成功的娱乐作品,拉氏以此片打下了大众市场,使得许多不关注欧洲电影的人,也都听过这部片的大名,由于片长达4个多小时(260分钟),也成为D版市场的颇为讨好的商品。《医院风云》这部片拿到国际影坛去绕了一圈:威尼斯、鹿特丹、西雅图……大大提升了拉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医院风云》1998年又拍完了长度相等的第二条。
根据手头资料,从1991年起,拉氏就开始拍摄一部叫《次元》的影片,使人错愕的是该片预计要到2004年才会完成,鬼才的下一步总是令人好奇!撇开以上林林总总,拉氏向世上展露才华的简史,让我们更微观的来切割拉氏较晚近的作品,试着找出他影片中的魔力来源,深入地评析其个人的影像特色。那么,就从1996年令影迷们落泪的《破浪而出》谈起吧!
二、在《破浪》中淹没
1996年这部片子荣获该年欧洲影展“最佳影片”,以及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整部片子精确地控诉了礼教吃人和医药科学的无能。故事描述一保守的社会,女主角Bess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山中小村,这里的领袖是教堂内的神职人员,他们左右了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并有权决定死者往生后的荣辱———上天堂或下地狱。Bess对于信仰相当虔诚,经常上教堂祷告,是个天真、善良又善解人意的女孩子,不过她的下场却是被踢出教会,因为女孩子不能在教堂之上发言,也没有资格参加丧礼。她忠于信仰却得此下场,这也等于宣判了她走在路上会遭到被人丢石头和吐口水的命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Bess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益发混乱,终至死亡,毫无尊严地被教会诅咒下地狱。她到底用什么换来这残酷的一切呢?答案是对神和对人的信任、对爱人的忠贞专一与无私奉献。怎么会这样尼?
在到达如此癫狂的终结之前,Bess一直有机会得到平反与谅解,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关于那道救赎的力量,就是宗教以外的科学理性。例如当Bess过度沉浸于表兄之病时,医生断言她不懂节制情感,将Bess囚禁到远方的精神病院。而当其夫Jan在工作中受重伤并致下半身瘫痪,她为了拯救医生已放弃的丈夫,相信神迹,以为让他人玩弄自己的身体就能换来丈夫的好转,最后却连性命都丢了。
对Bess其实有暧昧情愫的年轻精神医师,算是最了解Bess遭遇的外人,却也敌不过教会的压力,昧着良心对她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使教会宣判她下地狱。不过既然是泪中带笑方称佳作,拉氏让Jan在末尾再次站立行走,带来神的旨意,吓坏了判Bess下地狱的凡人,也给了剧中无能的现代医生一个大嘲讽。
全片手摇式摄影的痕迹仍随处可见,导演意志贯穿全剧,成功地让观众不时听到拉氏在耳边低语着,又好像是被强迫拉去看人世间的悲苦和荒谬面貌。Bess的村庄是不曾飘扬过教堂钟声的(因为没有钟),最后当Jan偷走了挚爱的Bess尸体带到他工作的油田去举行私人丧礼时,天空突然降下了奇迹的钟声,敲着来自上天迟来的祝福,又一次,拉氏手摇镜头语言的利刃,直刺观众内心最脆弱的部分。
三、在《白痴》中还俗
拉氏备受争议的影片《白痴》在1998年问世(D版翻译为《魂归伊甸园》),剧情描述一群装疯卖傻者的生态,据说所有演员都是在被催眠的状态下演出的,拉氏再次挑战自我及观众。剧中的主角Karen茫然地坐在餐厅一角,看到一群白痴在骚扰着餐厅侍者和客人,原来这群人的神智很正常,却装扮白痴来逗弄他人为乐,当然,我们的社会通常不会和白痴计较什么,所以他们通常可以全身而退并讨论着刚才谁的表现最精神。Karan被他们轻松又脱俗的生活方式所吸引,跟随着他们过着躲避各种纷扰的自在人生,偶尔装装白痴来娱乐同胞,骗吃骗喝,听起来这种生活挺不卖力的,但我们不也都偶有这种逃避的倾向吗?
但故事的发展却向着另一个毁灭方向,这当中的成员一个个面临来自家庭和事业的刁难,不得不向现实和人情屈服,脱离了那欢笑与共的困扰,生过现实的生活。装白痴真的很容易吗?当我们看到Karen为了装白痴取悦同伴,和着眼泪鼻涕,在亲爱的家人面前将蛋糕吃进去又吐出来的痴样,就会有另一番感想了。
四、拉氏的摸样
拉斯冯提尔想透过这片子来传达什么?我们并不确切,不过有个关于影片形式上的参考点可以理解,那就是1995年拉氏起草的一份Dogma95声明,里面刊载了关于电影圈的戏谑式反省。第一条规定摄影必须拍外景;其次是声音不能和影像分离,配乐和音效不能事后配制;第三条则说摄影机一定要肩扛、手摇;四和五则说影片需要彩色,不能有特殊光效和光学处理;接着又说叙事必须是进行式,不能玩弄时序;再来又直接挑明不接受通俗体裁电影;第八条更狠,声明不能有谋杀、武器等肤浅动作和道具;第九条是必需采用35mm标准规格;最后一条则是导演大名不可出现在片头。
以一般商业片而言,要符合以上随便二条根本就是开玩笑,不过拉氏的《白痴》做到了。大体而言,拉氏的影片一直都让人感觉到他的转变和成长,但是其中又有同一点,很容易让看过他片子一两部的人再认出他的其他片子,因为他的电影始终维持着丰厚的个人色彩和原创性。而拉氏本人也是个性十足,虽然他经常入围国际影展,却又是经常率性的缺席,或者,这正好反映他所说的,“不是为了影展而拍电影”吧!-毛一佐
犯罪单元
这是个几乎无法找到真相的悬疑侦探故事,故事是否真实、案件是否离奇,侦探过程是否令人信服,都让位于心灵秘密的表现。片中不仅色调统一成噩梦一般的深红色,而且经常出现大段超现实的场面,阴郁的夜间海港、水中的恐怖马尸、飘浮的苹果、突如其来的风沙、几乎淹没在水中的警察档案处、更像是暴徒的警察部队、口口声声“这是个精彩的尸体,我们只对尸体上杀手的标志感兴趣”的验尸官、以及最后一幕暴雨中的蹦极跳水,这里其实没有作恶的凶手、没有受害的民众,更没有社会与政府,这是一个完全关于内心善恶的梦。
也许这是初上银幕的年轻导演展示自己实力的一种方式,但不能不说是一种炫耀————空洞技巧的炫耀,虚张声势、华而不实。不过,作为一部1984年的电影,确实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魂归伊甸园(白痴)
这部影片的情节听起来很像加拿大导演科伦伯格前几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影片《碰撞》,在《碰撞》中,也是有一个团体,他们以研究和体验撞车的感觉为乐,并在其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性高潮。两部影片都通过对兴趣异于常人的自发社会团体的描绘,勾勒出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精神世界的空虚无聊和畸形变异。不同的是,《碰撞》主要针对作为人类肢体延伸的机械对人类本身存在的冲击,而《白痴》则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对中产阶级自身的责任、道德、生存价值等观念进行观照和反省。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是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还有《破浪》、《白痴》)的最后一部。这部影片在2000年获得非凡的声誉(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有评论认为错过本片是奥斯卡奖的羞耻。
医院风云
导演以其凛冽的北欧摄影风格使这两部影片惊骇国际影坛。两集的故事地点都是同一所现代化的、占地面积巨大的医院,种种神秘事件不断发生,涉及到医疗事故、争权夺势和器官移植等等。全片均为内景,晃动的镜头和粗颗粒质感的画面令影片看起来像是不折不扣的纪实电影,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又体现出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欧洲特快车
拉斯冯提尔扬名国际影坛的代表作,曾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高等技术委员会奖。男主角是德裔美籍青年凯斯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从未涉足的祖国。他原是一个和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希望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战后的欧洲人民。不料叔叔安排凯斯勒在一列火车上当列车长,使他有机会深入欧洲各地,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揭破了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而他爱上的铁路公司老板千金,更是一名纳粹主义的支持者,更使他陷入了两难之境。导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镜头运用大胆,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是一部个人艺术风格强烈之作。(南方都市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