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梭和银梭》
  1983年一天中午, 90多个小伙子找到舞蹈编导赵婉华,请她教跳舞蹈《金梭和银梭》。他们是门头沟煤矿的工人,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国庆晚会后特地开车过来的。赵婉华为难地说,“那是男女三人舞啊,你们90个小伙子怎么跳”?大伙异口同声,“没关系,我们回去要组织200人一起跳!”这是当初赵婉华绝没想到的——后来这个舞蹈真的以集体舞的形式流传全国。

  有一天,赵婉华到民族宫听德德玛音乐会,金梭和银梭当《金梭和银梭》这首歌唱到最后时,后排的年轻人竟情不自禁地站起身,齐声和唱……赵婉华一下子感到了一种属于舞蹈的形象。当时知青刚刚回城,年轻人普遍“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金梭和银梭》正反映了这种只争朝夕的紧迫。音乐选定,刚从国外回来的赵婉华突然想到,踢踏舞总是抢在音乐开始前响起“踢踏”声,很像是时钟的节奏……于是,当年的国庆晚会上,出现了一个“年轻人一听就想跳起来的舞蹈”——《金梭和银梭》。

  国庆后,中央电视台收到了几百封观众来信,要求学跳这个舞蹈。随着一份份“场记”舞谱的寄出,《金梭和银梭》迅速在全国普及开了……

  舞蹈《金梭和银梭》是1983年应团中央的要求编排的。它最壮观的一次表演出现在1984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上:成百上千的年轻人随着扬声器传出的歌曲,欢快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