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瑰宝——党家村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3日 16:21)
十五年前,中日建筑学家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团,对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进行研究考察。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走了许多地方,当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子,跳入眼帘的时候,全体成员欢呼雀跃,兴奋不已。调查组历经数年研究后认定:这个村子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众所周知,黄土高原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窑洞,那么这个村子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党家村是陕西省韩城市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黄土高原。村里全是青砖灰瓦的大房子,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党文涛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和大多数农民一样过着平淡的日子。一年前,全家齐上阵,在自家的大院里搞起了旅游。参观的人每天不断,看过转过之后,他们有的要吃农家饭;有的要住上一宿,体验一下在这老宅里生活的感觉;有的要穿上古代的服装留个影……党文涛一家想着法满足这些城里人的各种要求。城里人高兴地走了来来了走,文涛一家人的日子也比先前忙了许多。在党家村,许多人搞起了旅游服务。
党换娣因为普通话说的好,中学毕业后就在村里干起了导游,每天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村子里转,快乐地像一只小鸟。她说这里的导游许多都是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
在黄河中游的西岸陕西省境内,有一个小城,叫韩城,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离韩城不远,有一条河谷,河谷中的这个村子就是党家村。村里多数人都姓党,有320户人家,1400多人。据当地人说,元朝的时候,村里的党氏祖先流落到这里,繁衍生息,并用自己的姓氏给这个原本无人的地方起了名字,算下来至今已经有670年了。现在村里有125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四合院,房屋一千多间,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最短的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黄土高原,提起老百姓住的房子,人们就会想到一孔孔窑洞,在党家村,却满眼都是高大的青砖瓦房。这高大的门楼,这些神态灵动的脊兽,这些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础和墀头,向我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昔的富足。怪不得当年那些中日建筑学家见到党家村时会欣喜若狂。经过八年的科学考察后,他们认为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村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砖瓦房呢?原来,在明朝嘉靖年的时候,村里姓贾的祖先也来到党家村,并和姓党的合伙经商,发了大财,他们是家族式经营,赚的钱,家家有份儿。有了钱的他们,便在村里大兴土木,历时一百多年,也就有了这些让今天的党家村人自豪的四合院。
提起四合院,人们就想到北京。确实,北京的四合院享誉世界,党家村保存下来的一百二十多个院落也都是四合院,然而党家村的四合院无论规制、建筑式样、居住习惯都跟北京的不一样。那里的四合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北京的四合院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对于这两种四合院的区别,一些见过世面的党家村人都可以向您细细道来。
党康祺:北京的四合院从面积上和咱们这的差别就比较大,到了党家村以后,就感觉到这个院子比较狭窄,北京的四合院大体上能有这三到五个四合院。另外一方面,咱们村上这四合院,大多数都有楼房,北京的四合院一般是没有楼的。不过,咱们村上的四合院楼上一般就是作为库房用的,放置粮食和杂物。
北京四合院的上房是家长住的,这里的不住人,平日里供奉祖先牌位,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用来招待客人。一家之长则住在这门房里,家长为什么要住在门房呢?
党换娣:因为过去封建社会嘛,老人都生怕自己的儿孙行为不规范,你看,那儿有个窗户,就是他的儿女在送客人的时候,不能走出自家的大门,只能送到门口就必须回来,他一般都是监督他的儿女子孙的行为,看他们规范不规范。
韩城处在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达到560毫米,自然条件比黄土高原的其他地方要优越得多。自古以来,这里的农业生产就比较发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又孕育出特殊的民风、民俗,党家村也有许多地方特色浓郁的风俗习惯。他们的馄饨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馄饨和我们平时吃的馄饨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那么他们的馄饨是什么样的呢?咱们还是听听党家村人怎么说的吧。
每天都有一些游人要求在家里吃饭。党文涛想,就做点咱这里的特色食品吧,兴许他们没吃过。果然,他端上来的这一盆儿,这几位远方来的客人还真就不知道叫什么。
文涛妻子 张亚琴:请问一下,这个东西叫什么?这个是哨子汤。这个呢?这个是过桥馄饨,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那个桥。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是桥,从这儿到这儿。这个食品一般是在什么时候才能吃得上?这个食品一般就是在男孩和女孩订婚的时候,丈母娘做给新上门的女婿吃的。对,招待贵客的。
党换娣:馄饨是我们韩城的特产,我们当地人给它编了一句顺口溜,用我们韩城话说是:清水水和白面,一擀擀下多半案。左折右折刀儿切,面片变成莲花瓣。妈捏一我捏三,捏的蝴蝶有万千。排成队列成行,眼看翅膀还在扇。
这里的馄饨,是和和美美意思。这些用面粉做的形象逼真,神态各异的动物,都叫馄饨。馄饨的形象不同,名称就不一样。像这个叫狮子馄饨,这个叫鱼馄饨。订婚的时候,姑娘给小伙子送狮子馄饨,希望自己的丈夫英武雄壮;小伙子则给姑娘送鱼馄饨,祈盼妻子温柔似水。
直到今天,党家村的人们还喝着从老祖宗挖的井里打上来的水,传承着旧时的风俗。这个老井边有一个神龛,还有一个香炉,香炉下还压着黄表纸,这是怎么回事呢。
贾恒谦:谁家生了小孩,他就到水龙王这里报户口,说明他家里增加了一口人,要喝这里的水。他的表冲下,说明他家里生了女孩,如果他的表朝上的话,说明他家就生了男孩。一般人一看这,就知道谁家生了小孩,男孩女孩。
在黄土高原上,一个村子有那么多建筑精美的民居民舍,已让人感叹,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又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荫庇后人,更让人兴趣盎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领略党家村昔日风采的呢?
这位老人已经关注党家村多年了,对于党家村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原因,他说:
程宝山:主要是建筑坚固,它是木框架结构,一砖到顶,就是墙倒房也垮不下来,这是一个原因,再一个原因,有种传统的保护意识。他们这个村是党贾两姓,你就是没钱了,你要卖房还必须先给党家或者贾家,不能拆着卖。在民国初年的时候,他们村就有一户(把房子)卖到邻村去了,把瓦都拆下来了,给人家村里挡住了。
其实,党家村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原因很多,村里那些防备土匪的设施,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座险峻巍峨的城堡,坐落在村子东北面的平原上,像一个忠勇的卫士,守望着村子。它是在一百多年前建成的,里面有四十多个院子,有水、有粮,还有枪炮。一旦有土匪滋扰,全村的人就集中在城堡内,抵御匪徒。这些已拆掉的哨门,街头巷尾曾经有二十五处,天一黑全都关闭。这些防御设施,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效地保护了村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党家村年年都有结婚的,年年都要盖新房,但是这些新房并没有盖在村里,而是盖在了村子北边的高台上,他们管这里叫新村。
正是这些原因,使我们今天还能够徜徉在这样的古老街巷,追寻早已远去的古韵乡俗,体味古老的中华文明。
看罢党家村,使我想起"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万圆之园"的圆明园,感慨万千。想想许多毁于天灾人祸的或华美或堂皇或精巧或大气磅礴的建筑群落,党家村就显得弥足珍贵,现在她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党家村还会长久地保存下去。
责编:王雪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