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风俗细说 > 正文

[地图上的故事]旅蒙商人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6日 09:32)


  清代,从中原地区到蒙古草原经商的商人,被称为“旅蒙商人”。他们不但受命经商,还要接受严格的管制,成为了历史上特殊的一支商旅。


  清军入关前,皇太极命令满族贵族率领一批来自内地的汉族商人,(图)随军前往归化城,在当地经商。后来清军征战的队伍中,都会看到这种随军经商的商人,他们主要是为远征的清军在外地提供服务。这便是旅蒙商人的起源。(图)1690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为了平定漠北蒙古噶尔丹的叛乱,康熙帝率兵亲征,分别向古北口和喜峰口进军,军队中的随军商人担当起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物资的重任,在辗转沙漠万里的运输途中,他们同时兼做了沿途蒙古人的生意,他们把内地的商品卖给蒙古人,再将换回的牲畜、牧产品贩到中原地区。这样的贸易给随军的商人们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旅蒙的贸易兴盛起来,还开始供不应求。蒙古贵族要求康熙帝增派更多的商人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康熙帝应允了他们的请求,但考虑到当时北方的威胁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清政府对旅蒙的商人设定了严格的限制。(图)规定凡是去内外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商人,必须得到特定衙门的批准,从规定的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指定的关口进入到指定的蒙古地区进行贸易,不准前往未经指定的地区经商。当时在蒙古地区的贸易区主要划为前、后、西三个营地。旅蒙的商队出关时,必须在经商许可证上注明商队人数、货物品种、数量以及起程和返程的日期等诸多内容,到达蒙古地区后,也必须要在当地官吏的监督下进行贸易。


  旅蒙商人中以山西人居多,还有来自河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的商人,旅蒙的贸易日益兴旺,到了乾隆中期,不但清政府放松了对旅蒙商人的管制,那些指定的经营范围也扩大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旅蒙商人的行列,逐渐发展出南北物资运输的大通道。(图)来自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物资,经水运集聚到汉口,再经由陆路向北沿着旧日的军道雁北山区出雁门关,一路去张家口;一路去归化城。当时张家口和归化城也称东口和西口,东西两口是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市场。商队出西口向西进入蒙古地区一直行商到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往东出张家口,经商到呼伦贝尔。后来旅蒙的贸易甚至往北经库伦等地从俄罗斯进入了欧洲市场。


  旅蒙的贸易从清朝初年一直延续到解放,原来不被许可在塞外驻足的旅蒙商人定居下来,“入蒙籍,娶蒙妇”,改行商为坐商。旅蒙商人们发展并繁荣了边疆的贸易,他们在中国的商贸发展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责编:王雪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