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风俗细说 > 正文

泉州 《寻找海上丝绸之路》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5日 20:34)


  编导:董鑫 摄像:刘学成

  站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宗教石刻馆里,霎时间,会让人感觉不知身在何处。千百年来,这些石刻默默地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

  眼前的这些宋元时期的500多件石刻,既有阿拉伯风格的墓盖石,也有印度教保护神的雕像,既有中国样式的墓碑,也有这些让人吃惊的十字架和带翅膀的天使,阿拉伯文、古叙利亚文、拉丁文和中文一起刻满了墓碑。很显然,古代的泉州汇聚了很多海外来客。

  那时候,这些海外来客将泉州称为刺桐。因为从唐代开始,每到夏季,泉州城内就会盛开一种艳红似火的花朵,刺桐花。

  当时的“刺桐”城为世界各国的航海家、商人们所熟知,可谓蜚名远扬。宋代,泉州是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成为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当年,为了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刺桐人架起了一座座跨海石桥。这其中有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也有堪称是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安平桥,又称“五里桥”,被称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1973年的一个夏天,就在这些桥的附近,一艘轰动世界的宋代海船被发现了。当人们将沉船上面2米厚的堆积层揭去之后,一条长24.4米,宽9.15米的庞然大物赫然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从沉船上残留着的2000多千克的香料药物,人们推测,这曾是一艘从南海回航的香料贸易船。

  船上的遗留物中发现的这些书写着人名、地名、商号的木牌和木签,分明就是类似于现代货物托运的标记。让人一看上面的名字,就知道谁是货物的主人。

  牌签上的曾干水记,林干水记,张干水记的字样显然是经营水上贸易商店的名称,而这个西河酱瓜无疑就是一家经营酱瓜的字号。

  而这些尤工,杨工,三九工之类的牌签,被认为是船上的水手或者杂工。据说宋代时期的船主往往允许船员携带一定的货物,用以抵偿工资。

  这个叫哑哩的人分明就是一个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的名字。也许他也向这艘船定购了一些货物。

  令人吃惊的是,船舱里还出土了21枚象棋子,从字体上辨认,应该是几副象棋,看来当年在漫长寂寞的海上生涯里,在船上厮杀一番是很好的选择。

  学者们经过初步测算,这艘船的载重量约为200吨左右,相当于一支700头骆驼的驮运总重量。更为神奇的是,这艘沉船验证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神奇的刺桐海船的描述,马可波罗说:刺桐船由13个严密的水密隔舱。。

  倘若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没有看到过造船过程,又怎能描述的如此准确无误!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刺桐船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运往海外,同时,海船又带来了波斯贵族、犹太商人、欧洲传教士,许多异乡人留了下来,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甚至将泉州当成死后安居的乐土。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1 页 1 2 下一页 >>
鍏充簬CCTV | CCTV.com浠嬬粛 | 澶浜哄姏璧勬簮鍌ㄥ搴� | 鐗堟潈澹版槑 | 娉曞緥椤鹃棶锛氬渤鎴愬緥甯堜簨鍔℃墍 | 鑱旂郴鎴戜滑 | 骞垮憡鏈嶅姟 | 鍙嬫儏閾炬帴
 涓浗涓ぎ鐢佃鍙� 鐗堟潈鎵€鏈�
浜琁CP璇�060535鍙�  缃戜笂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佸彿 0102004
缃戦〉璁捐锛�涓娌冲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