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风俗细说 > 正文

民间游戏"嘎拉哈"的由来及玩法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7日 15:59)


  一、“嘎拉哈”的由来

  “嘎拉哈”是锡伯族早称“嘎尔出哈”的汉译音。汉学名为“髌骨”,多取之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甚至猫等动物。

  据文献记载:早在北魏时期鲜卑人(锡伯族的先人)将此用于民间游戏、军事战术模拟演习或作殉葬品。当时,拓跋鲜卑已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嘎拉哈”已成为北方各民族的一种游戏器具。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朝鲜族、回族、汉族等都把“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的器具,其玩者多为儿童和妇女。

  锡伯族在古代以狩猎游牧捕鱼为主,每当捕到獐、狍、鹿、羊等,先把“嘎拉哈”取出保存。因其小巧玲珑,具有明显形状,又便于携带,所以,在军事、生产空隙间,特别是从春节腊月三十———二月初一期间,伴随唱秧歌,村内和村落之间,举行欻“嘎拉哈”邀请赛。欻“嘎拉哈”是锡伯族男女老少皆爱好的一种比赛游戏。“嘎拉哈”的四面汉语分别称为“壳”、“背”、“增”、“驴”。为了美观和玩法的需要,有的把“嘎拉哈”染成红、绿、紫、黄等不同颜色。

  二、“嘎拉哈”的几种玩法

  1、欻“嘎拉哈”法

  欻“嘎拉哈”,也有叫抓“嘎拉哈”的。有团体赛、个人赛。团体赛,参加人数为每队一般2-3人。个人赛的人数不等,一般3-5人。

  其用具有“嘎拉哈”和“码头”即石球等,所有欻法都由“码头”来引导或吊引,类似“台球”棍与球的关系。

  场地为居民居住的火炕铺上毡子(有弹力易使球即“码头”起来)。钱“码头”也可不铺毡子。

  具体玩法:

  (1)一箭穿心———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把“码头”扔出后,由我方阵前通过中心,向敌方阵前欻起一趟“嘎拉哈”,有如射出的箭,穿敌阵心而过。

  (2)回手加鞭———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将扔出“码头”的手,由敌方下落往回欻“嘎拉哈”,恰如勇士在战骑上疾奔而又加鞭的骁勇佳姿。

  (3)背弓骑射———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立即转身一周后再欻“嘎拉哈”,有如拉弓而转身背射。

  (4)卧鞍闯阵———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后,以趴卧姿势,许多“嘎拉哈”,有如阵中勇士趴卧于鞍上闯入敌阵。

  (5)棒打狍子———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用伸出的二指,夹住一二个有碍全局之“嘎拉哈”,巧取之技,似棒打狍子。如果夹取两个“嘎拉哈”,也称“棒打双狍”。

  (6)野鸡掉在饭锅里———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有意“欻之”,无意中带起了其他“嘎拉哈”,侥幸的也落入手中,有如无意抓鸡,鸡自来。

  锡伯族先人大都渔、猎生活,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说法。至今,锡伯族“嘎拉哈”游戏中仍将其传袭下来,充分反映锡伯族人歌颂故乡物产丰饶的心情。

  除上述玩法外,还有主攻面门、马过敌兵散、河心网鱼、河心掏鱼、瓢舀鱼、打扫外围、一扫战局、满天抓星、一勾残月、三阳开泰、孔雀开屏、猛虎扑食、水河倒泻、船夫摇桨、渔翁收网、樵夫一斧、猴摘仙桃、线穿念珠等。

  其规则为,先确定参加先后的顺序。有连续欻(不犯规连续欻)和轮流(参赛人每人轮流一次),按欻多少为胜负。还有在规定时间内以欻多少次决定胜负的。

  犯规:1、是“动”,即欻“嘎拉哈”时,碰动了其它“嘎拉哈”(是玩“嘎拉哈”的通规);2、是“跑”,欻“嘎拉哈”时,“码头”扔出后,未接住;3、是“漏”,即欻到手的“嘎拉哈”,又从手中漏出去;4、是未按事先规定和技巧欻等。

  2、撂法撂法,叫撂“宝”,俗称撂“抱”。玩法简单,但非常热烈。

  3、指弹法(略)

  4、摈法(略)

  三、“嘎拉哈”玩法的发展在玩法上,大都以欻“嘎拉哈”为多,后又向简易“杂技”、“智力测验”等方向发展。玩法花样比以前更为繁多,如有“老鸹叼”、“倒肠子”、“慢锅”、“紧锅”、“火球”、“四样”、“大把淘干锅”等复杂技艺和技巧。

  来源:东北新闻网

责编:郭翠潇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