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龙华蓑衣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9日 15:26)
曹代银同期声:
这是一般春耕生产的时候穿。
农忙 ,就是说二、 三月份或者是五 、六月份,只要是下雨就要穿它。
这个农民就少不了的,哪家哪户都有。至少是自己穿吧,多的是两三件。
根据他家里面的劳力,劳力多的就必须要多穿劳力少的就少。
解说词:
曹代银今年50岁,他是龙华镇上唯一一个会做蓑衣的手艺人。制作蓑衣是从缝制领口开始的,曹代银首先把棕皮折叠起来,领口部位大概要排列十五,六张棕片,曹代银做的蓑衣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缝制蓑衣用的线也是用棕编织的。这种线的名称叫做棕索,制作棕索一共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抓棕,接下来就是把团成一起的棕捻成线。最后再把两条线合起来搓成一根棕索。曹师傅给领口塑型用的是一个瓷碗。
曹代银同期声:
这是我原来做的棕衣。
这个棕衣拿来就是必须要背。如果是领子做得不好,背起来就夹得很紧。你看这个就不会。
如果是做得不好,就会把脖子夹得很紧,那么这个就不紧。
这个下雨天,随便你怎么样,把斗笠一戴,你不管是用锄头,插秧,它总是打不湿的。
解说词:
曹代银的家就在屏山县的龙华镇,这里位于四川省南部山区,与云南接壤,当地冬天阴冷潮湿,春夏多雨多雾,这是典型的金沙江上游河谷气候。来龙华的路大都坑坑洼洼,现在从屏山县城到这里坐车要用两个小时,老乡说在过去,从龙华进城要过河趟水24次,俗话叫作“24道脚不干”。
蓑衣在当地叫棕衣,因为做蓑衣的原料是这种质地粗糙的棕皮,匠人先把这些棕片简单的缝起来,这个过程是先穿针后引线,绷线用的就是棕树的叶子。曹代银利用棕叶向外伸展的形状确定棕片摆放的位置,不同于用布做衣服,蓑衣的制作主要就是依靠拼接,所以定位准确就是做好一件蓑衣最关键的步骤。
制作蓑衣用的棕皮就长在这样的棕树上,屏山气候潮湿,高山多雨很适合棕树的生长。
曹代银同期声:
必须要砍轻一点,这匹棕做棕衣就是可以的。
解说词:
一棵棕树平均每个月只长出一片棕皮,一年只有12张,棕在每年的六月和十月可以分别采摘两次。每次也只能采摘六片。在山区棕树是龙华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棕皮每16,7张就是一斤,当地每斤的售价是六毛钱。在龙华镇上老年人都用这种棕编织背筐上的背带。
龙华始建于宋代,是巴蜀地区历代边防驻军的重地,相传古镇居民的祖先就是三国时,蜀汉降服孟获后留守本地的一支军队。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龙华至今保持了完好的古镇风貌。
曹代银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从二十四、五岁开始做蓑衣到现在三十多年,他觉得自己的手艺已经和父亲没有什么区别了,曹代银在手上带了一个小竹筒,里面放着清油。
曹代银同期声:
你挑的时候,当针弯了或者是挑不动的时候,
就蘸点儿清油,然后就继续挑。
必须要使这个牛骨头才不会扎手。
喊的顶针子,我们喊的顶针儿,
就戴这些。
解说词:
定好位之后只剩下一个工序,用棕索不停的缝,匠人管这个过程叫做“挑”,缝制蓑衣的过程中,这是最耗时间和体力的,从开始到制作完成往往要花两天的时间。
每年的二、三月份是龙华的雨季,当地农民为了迎接农忙在头年的秋天就开始订做蓑衣。但是,随着龙华近几年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耕地不多了。下雨天下地干活的人也愈来愈少,这使得蓑衣在当地的需求量正在渐渐降低。
一件棕衣的结实程度完全取决于缝制棕索的行数,外地的工匠做蓑衣,一般只缝五六十行棕索,而曹代银做的棕衣都要缝上八九十行,最多的可以达到一百二十行。
曹代银同期声:
要说细也没有多细,基本上做的要对得起买主嘛。
你不能说你图快,你哄到一个人,你哄不了第二个人,
让人家说他的手艺太差了,以后就没人请你做了,你这门手艺就不行了。
解说词:
在四川,一般的匠人从来不把做好的蓑衣拿到市场上销售,他们只是等待别人上门量身定做,这与裁缝为人做衣服是很相似的
在龙华,棕树的叶子也可以用来做蓑衣,这种蓑衣的制作并不复杂,唯一的方法就是结扣编织。为了挡露水,当地人进山采竹笋的时候,就一定要穿这样的蓑衣。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