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围棋”——包格喜塔尔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6日 18:03
包格喜塔尔,蒙古语意为围猎,也是盛行于内蒙古西部蒙古族群众中的一种棋类运动。它被人们称作“蒙古围棋”。
日前在鄂托克前旗举行的鄂尔多斯市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这种鲜为人知的“蒙古围棋”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包格喜塔尔的棋盘类似围棋棋盘,但最大的不同是,在方形格的中间,还画有斜线。就是说,这种棋也可以斜着走。在棋盘的正中间,分布着5枚大棋子,上面标有鹿的头像;而在另一方,则是64枚标有狗头像的小棋子。
比赛开始后,“鹿棋”先走,“狗棋”开始围,“鹿”可以跳过“狗”的头顶,在下一个空格处落子,而这枚“狗棋”就会被吃掉。如果紧挨着“鹿”有相邻的两只狗”的话,那么,这条路就不通了。这样,5只“鹿”在“狗”的包围中跳跃腾挪,而“狗”则步步为营,力争将“鹿”围死。“狗棋”幸存下来的可以一步步移动来围“鹿”,而“鹿棋”在没“狗棋”可吃的情况下,就没了隔一个跳一个的机会。此时,可以一个格一个格地移动行棋,以避免被“狗”围死。参赛的选手中,执“鹿棋”和执“狗棋”取胜的都有。
包格喜塔尔专家、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代表队教练兼队员赛音吉雅,是伊旗蒙古族中学的化学教师,研究包格喜塔尔已经20多年,是这项运动圈中有名的专家。
赛音吉雅说,包格喜塔尔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世纪,在阴山岩画中便有明确记载,是蒙古民族受狩猎启发,逐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现在有人误将它叫作“狼吃羊”,这是错误的。你想,哪有用羊来围猎狼的道理?
包格喜塔尔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它已成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据介绍,这种“蒙古围棋”,老少皆宜,3岁儿童和耄耋老人都可参加。这种棋的独特魅力在于可以根据棋手的实力安排棋子的数目,光棋盘就有32种之多。比如,3岁儿童可以下仅有一“鹿”和两“狗”的棋,棋盘也相应简单。一般鹿和狗的比率大约在1:12,以此类推,“狗”的数量最多可达128枚,鹿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赛音吉雅认为,包格喜塔尔对开发人的智力大有好处。他让他的小孩从4岁开始学棋,培养思维能力。以前,这种棋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棋盘,人们把沙地或木板当棋盘,酒瓶盖等当棋子。后来,赛音吉雅多方努力,做成了塑料棋盘和棋子,成为居家和比赛用棋。他也利用出售包格喜塔尔棋盘和蒙古象棋棋具的机会,到鄂尔多斯各旗区寻找高手切磋。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包格喜塔尔仅仅在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些召庙里流行,所以,民间会者无几,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近年来,通过赛音吉雅等有识之士的多方努力,喜欢这一运动的人多了起来。赛音吉雅介绍,他在学校教书的时候,一开始是让调皮、捣蛋的学生学习,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现在他所任职的伊旗蒙中,全校600多学生都会下。他还专门开设了这项运动的课程。
赛音吉雅的棋盘上,用蒙古文写着:“方块里尽显智者之智,将蒙古族文化推向世界。”赛音吉雅欣慰地说:“1999年市民族运动会上,最年轻的选手就是我,那时我已39岁了。而这届民运会最小的选手才14岁,是我的学生。看来,这项蒙古族特有的运动有发扬光大的一天。”(赵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