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风俗细说 > 正文

纳西鹰猎人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2日 14:21)

  尼克?福克斯背着硕大的旅行背包,站在丽江古城最著名的大石桥上四望,像是在找寻什么。

  尼克是英国的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多年来一直研究一种凶狠的动物―――鹰。在养鹰盛行的中东,他听说在中国云南丽江,仍保留着完整的鹰猎文化。还有一个纳西族的驯鹰高手,名叫李实,遂慕名而来。

  在大石桥,尼克遇到一个干瘦的中年男子: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褐色盘扣对襟棉袄,右臂架着一只神气的老鹰。尼克上前问,你认识李实吗?而来者恰巧就是李实。

  李实祖上本是汉人,打得一手好银器,受土司邀请来到丽江,到他已是第十一代,生活习惯早与纳西族人并无二致。而李实最喜欢的,莫过于纳西族的鹰猎。

  在中东,人们驯服一只老鹰需要近半年时间,而纳西人只需要半个月,这引起了尼克的好奇。

  已近深冬,李实买了一只鹰,只用8天便驯完了,这也是他驯鹰几十年来的最好成绩。他说秘密其实只有一个字:熬。

  每年刚买鹰回来的那段日子,最为忙碌。李实和儿子轮流把鹰架在手上。“就是和老鹰比,看谁熬得过谁。到最后,鹰熬不过人,就听话了。”他说。

  熬鹰看着挺简单―――戴上厚厚的皮手套,让鹰站在手臂上―――但却是一辛苦无比的活儿,举上半个小时,便酸软无力。还要时刻提防,老鹰时不时扑扇翅膀,想要挣脱绳索,若是被打着了,八成要受伤。所以驯鹰要几个人轮班,24小时不停。

  驯完鹰,便可上山鹰猎,当地俗称“放鹰”。只用猎狗和老鹰,每次都是一个庞大的团体一起出动:两三只鹰、五六条狗、七八个人。

  放鹰的日子,一大早就要出门。一群人戴着翻边牛仔帽,架着老鹰,牵着猎狗,神气地走在古城的小巷里。在丽江,人们形容放鹰人“出门像公子,满山跑是疯子,回家时像花子”。

  整个冬季,李实每周都出来打猎,有时甚至一周几次。不过,每次都要换个山头。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涸泽而渔。

  到了目的地,车子还没停稳,猎狗就狂吠不已,跃下车去,撒欢地跑。大家四散开来,在路上早已讨论好分工,谁?望、谁牵狗、谁架鹰、谁负责追赶,职责明确。李实说,鹰猎需要团队合作。他们还配备了无线电对讲机,作为联络工具。

  放鹰前,李实要给鹰“打扮”一下:在鹰尾上,拴一根长长的白色公鸡羽毛;在鹰身上,安一个追踪器,可以一直发出“嘟―――嘟―――”声。这样,鹰放出去后,比较容易根据颜色和声音,找到鹰和猎物。这个在李实看来很简单的点子,让尼克大为赞叹:在中东和美国,养鹰人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次,他们选择了一片靠近村庄的庄稼地,从这里开始向附近的山林搜索。这是野鸡经常出没的地方。

  一天下来,猎人们翻过十几座山头,累得人仰马翻,却一无所获。乘车下山的路上,有人忽然发现远处山上有只野鸡飞过。大家立刻精神起来,下车,带上猎狗直扑过去。

  过了一会儿,只见一只野鸡飞起,李实解开绳索,把老鹰放出去,老鹰奋起直追,大概飞行了近百米,老鹰追上野鸡,然后一起落到树丛里。这时,猎狗狂吠,往树丛追去,猎人们也在后面追赶。

  几分钟后,传来猎人们的欢呼:抓到野鸡了。原来,鹰每次抓到野鸡,总是先用爪子拔鸡毛,等拔得差不多了才吃。猎人们就利用这空当赶过去,用牛肉吸引老鹰,老鹰见到牛肉,就丢下野鸡,吃牛肉去了。

  追赶过程中,惊起七八只野鸡。但李实并不打算乘胜追击:“天要黑了,再放的话,可能就找不到鹰了。”

  对鹰猎人来说,鹰是最珍贵的宝贝。李实的这只鹰,花了2800元。上一个猎季,李实一共买了3只鹰,前两只都在打猎中丢了。

  到了来年4月,李实一定会把鹰放归大自然。他说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要爱护动物。

  和多数纳西男人一样,李实喜爱吟诗做赋。他做了一首诗描写放鹰:秋风肃扫玉龙吟,回眸远眺群山叠。挥臂击鹰展雄姿,唯我独尊云岭端。

  李实请人把这首诗题在自家院子的墙壁上。每年春天到秋天,他坐在院子里喝茶,摆弄一下花草,满足地看着墙上的诗,等待下一个猎季的到来。 (蒋?薇)

责编:郭翠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