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江西萍乡县的傩舞表演
| |
国外学者被江西南丰县石邮傩表演深深吸引
| |
江西婺源县的傩舞表演
“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6月12日起在南昌举行。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何在新时代延续下去,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傩(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农村。傩文化主要包含傩坛、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和傩俗等内容,是古代人与神灵的对话方式,后来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目前,在我国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南、广西等20多个省的许多乡村,傩文化仍在流传。
傩文化曾经遍布我国的乡村,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的传说。傩舞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傩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傩面具更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傩文化,戴着神秘的面纱从远古走来,让现代人触摸到祖先的灵魂。目前,我国已经筹备将傩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今后,古老的傩文化又要走向何方,如何续写它的神话,值得我们细细追寻。
不仅是戴着面具的舞蹈
此次傩文化艺术周的傩舞踩街表演和傩艺术展演,让所有观众的脸上露出同一种表情,就是惊喜,很多第一次见识到傩文化的人被深深震撼。来自北京的苗小姐感叹:“真想不到还有这么原始又这么精彩的民间艺术,真是魅力无穷呀!”
很多地方的傩已经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以新的方式演绎古老的文化。艺术周上广西融水苗族演员表演的《芒篙》,将傩与苗族舞蹈结合,一队吹着长长的竹筒乐器的苗族姑娘,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不少亮色。江西万载傩队表演的《团将》则将傩与杂技艺术结合,竹竿上的杂技表演提高了傩舞的观赏性。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非常高兴看到傩能够以多种形式流传,这是民间艺术走进大众的必然途径,但同时他也表示:“傩文化中的部分文化价值是不能随意改变的,通过傩文化这种‘活化石’可以触摸祖先的灵魂,应该保存它的文化内核,谨慎创新。”
参加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普遍认为,傩文化要延续,必定要经过再创造,但这种创造不是随意的,也不能简单化,傩不应该仅仅是戴着面具的舞蹈,傩文化中积极的文化价值应该保留。
“有人说傩是封建迷信,这恰恰说明他对傩不了解,对傩的认识片面,傩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不是到封建社会才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肯定它的多样性,对民间文化,应该崇敬,不能绝对化,这才是正确的文化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说。
傩面具后,应有各种各样的面孔
贵州省花溪布依族地戏表演队在艺术周上表演了傩戏《杨六郎初下河东大战张彤》,记者在演员表上看到,16名演员中20多岁的2人,而且演的是举队旗的小角色,40多岁的1人,其余都在50岁以上,饰演杨六郎的龙兴富年龄最大,已经66岁。
傩舞踩街表演开始之前,记者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傩队中看到,演员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脸上满是皱纹,尽管他们戴上面具后舞步轻快,仍然让人遗憾年轻人实在太少了。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鬼神人兽,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制作材质有木、皮、竹、泥、石、布、纸等很多种。“我们希望在各色各样的面具后面,也能有各种各样的面孔。现在吸引年轻人的东西太多了,很少有人愿意参加傩的表演,很多人还觉得土,愿意潜下心来研究这种民间艺术的人就更少了,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到傩这种民间艺术中来,不要让傩文化的线索断掉。”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从事傩文化研究多年,对年轻人抱有很大希望。
学者离开书桌,走进田野
傩文化符合我国民间文化最重要的三个特点:重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依靠传承人口传身教、具有“活化石”价值。傩文化的记录和延续,很大程度还要依靠学者。
“我国的傩文化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广泛流传于乡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者必须离开书桌,走进田野,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拓展研究的视野,避免空中楼阁。”冯骥才在此次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向广大傩文化研究者发出了邀请。
我国内地对傩文化的研究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尽管近些年开始繁荣,但也落后于台湾、日本、韩国的同行。2004年6月,日本学者广田律子用三次元动态录像机把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傩舞的全部演出节目录了下来。此次研讨会上,广田律子用这种3D技术分解演示了傩舞的每一个动作,对中日傩舞的技巧进行了比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向云驹不无遗憾:“估计我们坐在台下的学者没有几个能看懂,对傩的记录和研究,还要更多的应用现代技术,这一点,应该向国外同行学习。”
旅游不要成为另一种破坏
目前包括傩在内的许多民间艺术都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旅游资源,研讨会上不少学者都表示,发展旅游不应该把民间艺术简单化、庸俗化,造成民间艺术丢失精神内核。
冯骥才将傩文化和山西的布老虎艺术作了类比。山西有史料记载的布老虎样式有700多种,他多年以前调研的时候见到过100多种,但最近又到山西,发现市面上的布老虎基本都是一个样式,同一化很严重,这是由于制作者投游客所好,只做销量最好的样式所致。
“如果现在不对傩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20年以后,我们可能连现在的一半都见不到。”冯骥才对目前农村傩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充满担忧,“发展旅游不能简单化,民间艺术不应该因为旅游而变得千篇一律,旅游也不应该成为对民间艺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
地方发展旅游是趋势,城市化也是趋势,如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找到开发旅游资源与傩文化保护的平衡点,让傩文化既符合现代审美需要,又保留多样化的传统风俗,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问题。只有把握好这个度,人们才能在欣赏傩文化的时候,不仅看到丰富多彩的表演,还看到历史文化的闪光。(本报记者 王薇 本文照片均由 燕平摄)
责编:郭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