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阿婆:“还是儿时的月亮值得回味”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8日 12:57
新华社上海9月27日电(记者俞丽虹)“中秋节晚上回来一起吃饭吧?”70多岁的尤阿婆从中秋节前一周就开始给5个子女打去电话、逐一询问。这是几十年来形成的老规矩,尽管尤阿婆心里明白儿孙们都工作忙,今年中秋能否回家吃饭还没准。 “虽然今年的中秋月最亮最圆,但还是儿时的月亮值得回味。”尤阿婆唠叨。“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爱去饭店,方便是方便,但老早过节的味道也没有。”尤阿婆说,自己儿时,过中秋不仅意味着可以“吃顿好的”,还能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譬如,上海人中秋宴好用桂花蜜酒佐食,她就曾经问过自己的祖母,得到的答案是月亮上只有桂花树,嫦娥娘娘用桂花酿成了酒,为团圆之日助兴。“所以后来每到中秋,就会想起桂花酒香香甜甜的味道。”
虽说中秋之夜举家围坐吃团圆饭、共赏明月,也是国人追溯久远的传统,但与除夕年夜饭市场的火爆行情相反,中秋家宴似乎并没有引起精明商家的多大兴趣。记者采访申城多家宾馆饭店发现,专门设计、烹制、销售中秋家宴的店家可谓寥寥无几;仅有的一家饭店于中秋之时推出“蟹宴”,也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恰好赶上了“秋风起,蟹脚痒”的品蟹季节,并非特意为中秋而设。
“中秋节不放假,又常常是工作日,所以造势的‘先天条件’远远不及年夜饭。另一方面,中秋节的风头主要都让月饼给抢走了!”申城饮食行业的一位资深从业人员解释说。在他看来,商家的冷淡,主要是因为中秋家宴缺乏可以炒作的空间。
在尤阿婆17岁的孙子的概念中,中秋节基本上只能与吃月饼划等号。尽管这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对“雪月饼”“冰激凌月饼”“芝士月饼”等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如数家珍,但被问起月饼的由来时却直摇头,更别提“中秋吃芋艿,按照传统的说法有辟邪之意”“莼菜、鲈鱼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时令菜肴,不仅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因为其中暗含游子思乡之意”等古老故事了。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分析说,商业气息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商家们常常只是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出来,在吃什么、送什么上大做文章,并且不断强化、放大,结果将中秋节简化成为送月饼、吃月饼。相反,传统节日、食品、习俗背后真正蕴涵的文化、历史、亲情却被渐渐淡化,甚至渐渐遗忘了。“如今,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天天都能像从前过节一样‘吃顿好的’,传统节日如何才能区别于其他的364天?中秋宴也好,年夜饭也罢,不同的传统节日应该有不同的味道,而这种独特的味道需要用亲情、文化来调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