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冬洛热巴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6日 12:45
摄影/撰稿 孙明光
去年六月,我去西藏昌都的丁青县,在桑多乡炯休村遇见了现今唯一仅存的家族式热巴舞的四位老艺人,他们个个堪称舞神。他们的精湛技艺无疑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瑰宝。我此次远行的目的,原本是要拍摄丁青著名的苯教寺院孜珠寺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裸体法舞。这种裸体法舞只在藏历马年的盛大法会上举行。也就是说每十二年才能遇到一次。去年是铁马年,按照习俗很多人都要在这一年里去朝拜冈底斯、阿尼玛沁这类著名的神山,祈求山神的护佑和赐福。为了目睹丁青孜珠寺裸体法舞的风采,我毅然放弃了去阿里的计划,提前十天来到丁青,憾的得知,裸体法舞取消了,理由是时下正值农牧民收获虫草、剪羊毛、打酥油的繁忙季节,铁马年的裸体法舞几乎要吸引孜珠寺周边地区所有信奉苯教的农牧民前来观瞻。为了不影响生产,寺院只做了常规的苯教仪式,共有十三项内容之多,说实在的,也十分精彩,只是少了裸体法舞,让我很是失望。丁青县县长齐飞先生倒是建议我拍拍他们的热巴舞。起初,热巴舞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随着采访的深入,越来越感到,丁青热巴舞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是一项需要抢救和保护的民间舞蹈。
昌都的锅庄,茫康的弦子,丁青的热巴,并称为藏东南地区三大舞蹈音乐形式而享誉藏区。锅庄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表演。如今每年都要举办康巴艺术节,当然少不了集体锅庄表演,所以,昌都锅庄得以发展。在都市在城镇街头、茶馆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青年,身挎弦琴在弹唱,歌词有传统的老词,也有根据环境和对象即兴编制的,唱到高兴处还能边舞边唱。他们大都来自茫康,因而茫康的弦子得以流传,丁青便没有这么幸运。跳热巴舞的群体多以家族为单位。每年农闲,举家上路,沿着朝圣之路前往拉萨,足迹一直延伸到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的市镇。他们以自己精湛的舞艺,博得人们的喝彩之余,接受人们施舍的一点糌粑、酥油、一张羊皮、几尺布料,俨然归入了流浪艺人的行列。现如今,温饱基本得到满足,跳热巴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青年人通过生产经营取得收入的渠道也多了,因此大都不远跟着前辈学习热巴舞了。行走卖艺的社会环境不存在了,热巴舞产生的基础,家族热巴的衰落,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家族热巴舞也正在消亡中。
丁青的热巴舞则以铃鼓舞为主,伴有说唱甚至融杂技气功为一炉的综合表演艺术而著称。其舞姿粗旷豪放而流畅,有很高的难度。音乐则淳朴明亮,高亢激昂。表现内容大都是在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祈愿吉祥。民间认为,热巴舞的创始人正是著有《米拉日巴道歌》的佛学修行大师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5年)。米拉日巴出生在一个叫做“琼协”的地方,而丁青自古就有“琼布丁青”之称,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米拉日巴出生在丁青,丁青便有了“热巴之乡”的美称。传说米拉日巴年轻的时候曾杀死一头大象。大象的皮铺在地上,米拉日巴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至今人们在表演热巴舞所用的道具装饰也来自米拉日巴的那次杀像祭神的传说,米拉日巴取大象大肋巴骨做鼓架,取肚下薄皮做鼓皮,用小肋巴骨做鼓槌,用像的肠子做网状裙穗。这个传说不仅为民间热巴舞涂沫了一笔神奇的色彩,而且也为舞蹈艺术从原始祭坛走入民间的发展过程作了直接的注脚。应该说热巴舞的起源要比“米拉日巴创始说”古老的多。它的前身是佛教传入藏区之前的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是图腾舞。丁青正是苯教传播的重要之地。距丁青县城40公里的孜珠寺是全藏区最大的也是保留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苯教寺院。专家们普遍认为,苯教从西藏阿里兴起,向外传播第一大站的标志正是“琼布丁青”地区的孜珠寺,然后苯教再传向林芝苯日神山一带。所以,古老的苯教巫舞几经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丁青传向民间,成为丁青热巴舞便有了充分的条件和理由。
丁青热巴舞有三个流派。据丁青县介绍,流行于觉恩一带的窝托热巴已有940年的历史。窝托热巴的技巧属于气功杂技类的表演,可惜民间艺人已不容易见到了。流行于色扎一带的嘎措热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主要特点是边跳边拉艺人自制的二胡,舞姿优美。其表演风格已被现今的许多文艺团体吸收。流行于桑多一带冬洛热巴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冬洛热巴是典型的家族热巴,也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有民间艺人传承的热巴舞。其实也只有四位老人在固守着这块园地。他们住的炯休村就坐落在孜珠寺的下面,从桑多乡所在地骑马只需半天就可到达。炯休村的生存条件是全乡最差的,处于牧区和农区之间,土地贫瘠。过去村里的热巴艺人在农闲时便举家上路,跟着朝圣的人们,一边献艺,一边谋生,最终练就了一身高超的热巴舞技艺。
我们牵马走进炯休村的时候,村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三四个孩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见到一位老人,一问原来他就是现今冬洛热巴的领头人索南拉加。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去百里外的雪山下挖虫草了,留下老人和孩子。索南拉加每天要负责看守村子。他的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家里没有女人,为了照顾好我们的生活,他把我们安排到了罗珠和扎西曲仲一对热巴艺人夫妇家。扎西曲仲是已故老艺人冬洛的三女儿。冬洛生有一子三女,现在能跳热巴的儿女中只有扎西曲仲,年龄也已超过古稀之年。索南拉加和罗珠都是冬洛的女婿。他们在20岁时娶了冬洛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之后学习热巴舞,也算是得到了冬洛艺人的真传。现在索南拉加75岁,罗珠73岁,是冬洛热巴舞中两位男性角色。另一位跳热巴的女性是60岁的贡桑旺姆,其母是冬洛老艺人的大女儿。现在贡桑旺姆与三姨扎西曲仲搭档。
在四位热巴舞艺人中,扎西曲仲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性,她和罗珠生有六个孩子,家里的生产、生活安排的很好,日子也较殷实。五个孩子外出挖虫草,只留一个女儿在家喂牛羊,料理田间青稞。艺人们听说要拍热巴舞,都很高兴,扎西曲仲一早起来洗身梳妆。老人们都换上了新衣。显然,对于这些曾经在青年时代跟着父辈冬洛走过无数神山神湖,到过拉萨甚至走出国境去尼泊尔、锡金、印度献艺谋生的老人来说,每次跳热巴舞依然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在正式演出前,要进行煨桑,祭祀过舞神方才能安心跳热巴。四位老人几乎为我表演了他们掌握的所有的热巴舞。冬洛热巴的传统舞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和九点鼓,也就是在一个固定节奏中,击鼓一下直到九下,整个舞蹈由慢到快,逐渐升温。九点鼓时,老艺人旋转如飞,鼓声激越,场内场外跳的看的都在沸腾。也有弦子热巴,男性边拉二胡边唱边跳,女性依然是以旋转,扭身,击鼓或是展袖造型为主。还有男女对辨表演,类似于滑稽相声,逗引的围观的人笑声不断。那些铃、鼓、胡琴、红樱等都是祖传的,平时放在佛龛前供奉着。
老人们有自己对热巴舞的理解和评判标准,对城里的文工团所跳的热巴舞,他们认为走了样。在地上的滚翻动作也不到位。老人们曾经被请到过拉萨的雪顿节上做过表演。这些年政府对冬洛家族热巴十分重视,老人们准备动员自己的子孙学习热巴舞。但愿冬洛热巴后继有人。
回到县里,我专门看了县里业余乌兰木骑的热巴表演。舞台热巴和民间热巴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丁青县这个乌兰木骑文工团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对于保留和继承丁青热巴舞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难能可贵的是县里每月只能发给每位演员一百多元的生活补贴费,平日要靠自己谋生,挖虫草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去年昌都地区组织了一个茶马古道考察团,演员们大都在外挖虫草,县里一个通知,几天以后他们全都骑马赶了回来。虫草生长周期很短也很集中,少挖10天,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这一年就少几千元的收入。热巴演员们热爱家乡,热爱丁青热巴,收入减少也只能认了。拉巴9岁那年就在县文工团跳热巴舞,算起来已经25年个年头了,要照顾家庭就不能外出挖虫草,于是拉巴就喂了三口猪,年底卖了,每年会有3千3百元的收入,也算是对家庭对自己跳了半辈子热巴舞的一点补贴,一份责任,当然也是一种奉献吧。
离开丁青已经几个月了,丁青热巴舞的铃鼓声不时地在我耳边萦绕,那里的人们跳起欢快的热巴舞,在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时候,希望全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图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