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桑、战神和格萨尔之箭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6日 17:06
文、图/孙明光
这是坐落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高山上的两个普通藏族村庄。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他们都要举行射箭对抗比赛。比赛前的煨桑、呼唤战神的仪式和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描述一脉相承。史诗中有一部《世界公桑》,说的是少年觉如通过赛马决胜取得了岭国王位,被尊称为雪域格萨尔大王。格萨尔为了让各路神灵在日后的征战中给予佑助,完成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统一高原的大业,组织岭国各部落在阿尼玛卿雪山下举行盛大的煨桑庆典。一次煨桑竟然成了史诗中的重要篇章。
有意思的是,煨桑这个词是藏汉语结合而成的。“煨”是汉语,有“埋在热灰中燃烧”的意思。桑是藏语音译,有“烟、烟火”的意思。如果把“煨桑”称为“烟祭”也许更符合祭祀的宗教气氛。据说在远古时期,男人出征或狩猎回来,不能马上进村寨,族长、老人、妇女、儿童在郊外点燃柏树枝叶和香草,替归来的男人熏身,并不断往他们身上洒水,目的是驱除男人们在外沾染的污秽之气,和汉地的“洗尘”的原始形态很相近。不过和汉地相比,煨桑还具有鲜明的迎神目的。烟成了沟通神灵的媒介。《格萨尔》里的煨桑祭祀的描述很多,几乎人们的一切祈愿都可以成为祭祀煨桑的理由,大到攻克仇敌,小到祛病延年。
|
|
|
射箭比赛前的煨桑祭战神 |
这年的正月十五首先由玛尼多龙村当东道主,两村共同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祭祀仪式的主持。结果果毛滩村的龙本被委以重任。多龙村和藏区的许多村子一样,都有一座公共煨桑台。在龙本的带领下两村的弓箭手聚集在煨桑台上,往大香炉里放入许多干净的柏树枝叶,再加入多种香草、香果掺拌的糌粑。据说,山神(大多也是战神)特别喜欢闻香。
桑烟燃起,香味四溢,柏树枝叶、野香果发出炸响。浓浓的桑烟中,龙本手执哈达和白酒,高声诵颂祈祷文,带领弓箭手按照顺时针方向围绕香炉旋转,不时地呼唤战神,煨桑开始渐入佳境。
今年66岁的龙本不仅精通煨桑祭祀的程序,尤其能够熟练的诵读许多祈祷文,这类祈祷文相当古老,大多源自佛教传入藏区前的本土宗教——苯教。古老苯教的祭祀仪式是全体部落氏族最高的精神生活。仪式由巫师主持。当时的巫师往往是上知天文历法,下通医术,对民族的重大举动,如战争、迁徙等通过占卜打卦决定行动的人。祭祀仪式中的巫舞则是他联系沟通神与部落成员间的方式,巫师也就成了通神的使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真正古老、保持着更多传统色彩的巫舞了。祭祀所用的祈祷文的编创,想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锤炼。我们今天看到的祈祷文大多都用诗歌体形式。文字精练、涵义丰富,类似于阅读古汉语中的经典作品。而流传下来的祈祷文就成了现代人研究古代青藏高原上游牧民族部落组织的珍贵文献。
祈祷文将众多的天神、龙神以及山神、地方神都一一请到。需要特别迎请的比如本部落的保护神则通过大段的赞词对它们的本领、作用,乃至形象容貌加以颂扬。此时,龙本诵读的祈祷文大概就相当于古代部落出征前使用的祈祷文吧。
煨桑台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仿佛各路战神已经到了。酒洒向天空,龙本的诵读进入高潮,
“请应允我的愿望/乞求神灵帮助我即刻实现一切所愿之事/如愿实现所求及未求一切愿望。”
众人齐声呼唤:“叽叽唆唆/战神胜利—战神胜利。”
在弥漫桑烟的鼓舞下,“壮士出征。”两村的射手走下煨桑台,开往靶场。途中依然情绪不减,不时振臂举弓呼唤战神。
|
|
|
弓箭手们走下祭坛 |
靶场设在冬闲的农田里。主客队相距六、七十米各垒一靶台,顶上叠放3块精选的土块。靶心用白纸制成,巴掌大小。惟一的区别是,主队为方形,客队为三角形。靶台垒好,射手再次围靶台呼唤战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