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圣地——孜珠寺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7日 16:52
摄影/撰稿 孙明光
2002年是藏历铁马年,按照习俗很多人都去朝拜冈底斯山,以祈求山神的护佑和赐福。我却放弃了去阿里转山的计划,只身来到藏东南的丁青孜珠寺。两年前,我和这里的活佛相约在了铁马年的五月十五日。这一天,孜珠寺要举行盛大的法会,并将重现古老苯教的裸体法舞。裸体法舞12年才能遇一次。当我提前10天来到孜珠寺的时候,遗憾地得知这次裸体法舞取消了。理由是眼下正值农牧民收获虫草,打酥油,剪羊毛的繁忙季节,铁马年的裸体法舞几乎要吸引孜珠寺周边地区所有信奉苯教的农牧民前来观瞻,怕影响了生产。寺院为了能让我尽可能多地了解苯教的仪式仪轨,他们精选了十三项内容。说实在的,也都相当精彩,只是少了裸体法舞,让我还是有些失望。再等12年,能否见到,也得看缘份了。
孜珠寺目前是全藏区最大的苯教寺院,也是保留古老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寺院。坐落在距离丁青县城40公里的孜珠山上,海拔4783米。第一次来到孜珠寺是2000年初冬,我率队拍摄《格萨尔》纪录片。从山下通往山上的简易道路刚刚修好,有高原巡洋舰之称的越野车也气喘吁吁,几度开锅。上得山来,孜珠寺的地形风貌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以修行著称的古代苯教师,把修身炼道的房屋建在了悬崖绝壁间,成为青藏高原上独有的一道景观。
记得两年前的那一天也是一个宗教节日,孜珠寺来了许多信教群众。陪我们上山的有仁青江村活佛。寺院用仪仗礼宾迎接活佛和我们摄制组。群众在路边列队,活佛一一给他们摸顶。礼乐开道,哈达献情,蓝天下几只大鹰展翅翱翔,这时孜珠异峰奇观格外有灵气,我真想在这里住上些日子。
寺院广场上停放了四、五辆大卡车,不敢想象,他们是怎么把卡车开上来的。据说,车到了危险地段,人们全都下车,空车加油再加上众人推车就上来了。信仰的诚心在这块土地上就是这么有力量。
摄制组几个小时的拍摄显然是匆忙的。有两位成员嘴唇发紫,快要不能适应孜珠寺近五千米的高度了,晚上在这里住下,可能会有问题。集体行动,只好下山吧。
在下山的路上,大司开的车翻了。在一个弯道处,一把方向没能拐过来,停住挂倒档,一只前轮又从石块上巅了下来,车怎么就成了空挡状态。车开始下溜,越来越快,一脚没刹住,便再也没有了刹车。手刹原来就是坏的,高原上的司机就是这样的大意、大胆,好在驾驶员大司处理正确,因为车上坐有丹曲博士、场记和乡政府的会计小姐。大司不能跳车逃身,为把车控制住,只能用右侧靠上土坡,借用摩擦力使车减速。车终于翻了,幸亏被一块不大的石头挡住,没有滚下山去。我们拉出车内的四个人,还好只伤了些皮毛。又用1小时40分把车再翻过来。许多人抢着要上大司的破车,谁都知道这车还会有危险,大司劝阻后,乘大家不备,自己开车下山了。大司不想让其他人和他一起担风险,这场面还是有些感人。高原行车,同舟共济,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好在快要到公路了,在活佛的指引下一部分人便步行下山。
这是我们在高原上行车9个月中惟一的一次翻车。我当时就想,或许是山神不让走,应该在孜珠寺住下。说来也巧,每次行车,总是我们导演组的车当先导。这一次,在孜珠寺导演组的车怎么也发动不着,还是僧侣和群众推着的,走了200米又熄了火。另外两台车等不及,先下山了。这样看来制片组的第一台车是替我们翻的。当然,活佛和副乡长也在我们车上。我当时就想,有惊无险的翻了一次车,冥冥中一定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加持着我们。以后一定要来还这个愿,向山神、向孜珠山的所有神灵。这是我在两年后的藏历铁马年再度来到孜珠寺的又一个原因。这一次我在孜珠寺足足住了15天。
孜珠寺有相当古老的历史。据丁青县提供的资料,是由第二代吐蕃王穆赤赞普(公元前1074年出生)时期修建的三十七处密教修行场所,孜珠寺为其中之一。经过岁月的洗礼,几度坎坷曲折、兴盛衰落的过程,到公元1382年,由罗丹宁布活佛(1360-1406年)点燃了这里苯教的余火,修复扩建了孜珠寺,直至今天,孜珠寺成为苯教信徒心中的圣地。
在宗教学上,一般把藏区的苯教归于萨满教的范畴。苯教的创始人叫敦巴辛饶,意思是具有渊博知识的导师、引路人。著名的东方学家法国的石泰安在其《西藏的文明》一书中,分析说敦巴辛饶是来自象雄甚至大食地区一个叫辛世系(部落)的人。至于苯教的起源和发展,当今的多数学者认为至少是从象雄地区,即今天的阿里开始的。苯教向外传播的第一大站就是孜珠寺所在的丁青一带,然后再传向西藏南部林芝的苯日神山地区的。
丁青在历史上又叫琼布丁青,琼布是大鹏鸟后代的意思。在民间,大鹏鸟又与苯教的产生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相传很早以前,从象雄地区飞来一只大鹏鸟,在丁青附近上空见到一座雪山,便落下息休,不曾想到雪山被踩塌了。这座雪山叫白乃日扎,是西藏的四大名山之一。史诗中描述的格萨尔王的神马江格佩布正是在白乃日扎雪山中找到的。大鹏鸟只好又飞到了一座叫巴大波松的小山上落下,小山却纹丝不动。大鹏鸟笑了,白乃日扎大雪山竟不如这座小石山。这一笑不要紧,从大鹏鸟眼中流出两滴眼泪,成了丁青牧场上叫布托尕的两座高山湖泊。大鹏鸟在布托湖附近产下了三只水晶蛋,三天后孵化出三个男孩,一个叫尕日苯(白色的),一个叫纳日苯(黑色的),一个叫扎日苯(黄色的),这三个孩子便成了琼布丁青人的祖先。现在,在丁青县经常可以见到大鹏鸟嘴叼毒蛇俯冲降落的图腾画。这种卵生神话被当地的苯教典籍和苯教信徒普遍看做是苯教的由来。站在孜珠寺,就可以看到百里之外大鹏鸟降落的地方,那就是著名的布托湖所在的高山牧场。
孜珠寺的“孜珠”指的是六座山峰。经师邓巴象导游一样带着我一一做了介绍。第一座叫如意宝峰。第二座叫无影白琉璃峰。因山峰底下相传有白琉璃空洞而得名。1996年空洞真的被发现。寺管会主任专门组织了人力带我深入地下几十米参观,我见到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大都呈半透明状。当地人赋予这些琉璃般的钟乳石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出洞后僧人又将洞口用大石块堵死,这是一种保护措施,否则,一些人进去会将钟乳石敲下,带回家中供奉。第三座叫现实如意峰。第四座叫禅定观明峰。第五座叫永恒雍仲峰,“雍仲”指的就是苯教。第六座叫智慧剑峰。当然,孜珠寺周围远不止这六座山峰,且算作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吧。
大约在一千四百年前,当佛教传入藏区后,佛苯之间曾有过长达数百年的较量,相争相融是两教斗争的最终结果。早期的吐蕃以“苯教治国”,历代赞普身旁都有苯教师,参与国政。而且苯教的巫师、占卜者往往都由大臣的儿子担任,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一代英王松赞干布即位后,决心扭转王室权力失控的危险,尤其在意识形态方面需要注入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这时,佛教传入,他看到了希望,便大力宣扬倡导佛法,翻译佛经,迎请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先后建造桑耶寺和大小昭寺。这种压抵苯教的举措,引起了苯教集团的强烈不满和抵抗。松赞干布去世后,佛苯之争进入白热化。杀死哥哥获得王位的赞普朗达玛用极端的措施灭佛兴苯。三年后,朗达玛又被佛教徒射杀。吐蕃王室发生内乱,在平民起义的大潮下,吐蕃王朝崩溃。从此藏族社会进入了长达400年之久的动乱时期。几代藏王精心扶持的佛教也遭重创。历史上把佛教传入西藏到朗达玛灭佛这一时期,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两百年后,大约在十一世纪初开始,佛教才又从今天的甘肃、青海和阿里这些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以星星之火开始复燃,逐步向青藏高原的中心发展,这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
后弘期的佛教接受第一次传教失败的教训,开始大量吸收苯教的仪式仪轨,法物法器为我所用。尤其是吸收苯教的生命观念,以适应藏族的心理定势。众多的苯教所拥有的山神战神也请进寺院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种佛教本地化的过程也就是藏传佛教确立自己风格的过程。藏传佛教从此便以燎原之势在广柔的青藏高原上传播。其间教派林立,也说明藏传佛教发育的完善。尤其是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后来的格鲁派,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中坚力量。
此时的苯教也并没有歇着,朗达玛灭佛的暂时“胜利”,并没给苯教带来发展。苯教在反省和思索,转过来采取积极的姿态学习、吸收佛教的精华,尤其是建立起苯教理论体系,完成了许多苯教经典,以它山之石垒筑起自己的大厦基石。这种佛苯两教相融合的现象,使今天的人们很难准确区分各自的传承。但是,我在孜珠寺的15天中,还是注意到了苯教自身的不同于佛教的显著特征。苯教的标识卍是古代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它以逆时针方向运行,苯教的转经方向也是如此。逆时针方向是与古代先民对天体运行方向的认知,体现了自然崇拜的精髓。苯教的自然崇拜最典型的是三界人生观,把世界分为天上、地面和地下三度空间,认为天地世间神灵鬼怪无处不在。住在天上为天神,天神有极大的威力;住在地上的为念神,有很多神山以念字开头,如念青唐古拉等;住在地下水中的称鲁,即为龙神。
苯教师所用的鼓面绘有六角星,孜珠寺的仁青扎巴告诉我,这是愤怒护法神的象征。六角星中心的藏文字母代表了一些护法神和圆满的种子。全黑的鼓面底色象征庄严,意在说明其他颜色即其他意识形态不能侵染。苯教师的紧身坎肩都镶有蓝色布边。几位活佛的帽子上也装饰有相交的蓝色布条。跳法舞的衣着帽饰十分大气和富有朝气。有相当一部分的面具留有古代部落图腾的印记。法会上的供品中有用糌巴做的女性乳房形状的彩绘雕塑。这里曾为女国,或许是女性崇拜的历史遗存,就不得而知了。祭祀仪式中全没了古老苯教宰杀牛羊血祭的场面,这是向佛教学习的结果。
孜珠寺的天葬台在当地有相当的名气。传说是一女神从天门中下来,路过孜珠寺时修建的。所以,方圆数百里的苯教徒都希望死后到这里天葬。孜珠寺主体建筑地势都很高,天葬台反而落在了山腰上。许多秃鹫就住在孜珠峰的崖洞中。每次天葬前,孜珠寺都有几名僧人在房顶上向下,朝着数百米外的天葬台念度亡经,隙间要用法器吹奏一段音乐,这种管状法器是用人腿骨做成的。
我在孜珠寺的15天中,就有两个人到这里天葬。甚至一家人的驴子死了,也来这里天葬,好让辛苦一生的小毛驴转世能有个好去处。天葬台上有许多死者的衣物,寺院每年入冬前都会打扫一次,将衣物集中掩埋。这些天,县里通知,昌都地区组织的一个茶马古道考察团要来,其中有许多是中央和海外的媒体。寺院粉刷了墙壁,换上了新的华盖经幡,提前打扫了天葬台。僧人们一边唱着歌,一边干着活。我注意到几位活佛级的喇嘛也参加了。经师邓巴强调说,现在寺院有不少年轻僧侣,我们要带着他们干好才行。看来,寺院也有个以身作则,保持传统的问题啊。
六珠峰的俊美增添了孜珠寺的灵气。朝圣的人们提前两天赶来参加法会,他们转山唱着苯教的八字真言:“口 奄 、玛迪、牟也、萨勒、都”一圈又一圈。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是青藏高原的秉性。孜珠寺下有九九八十一座山泉。转山的人们遇泉便可饮水洗面,意在净化心灵。这里的人们还把两座小山比作迪庆的卡瓦嘎博(太子雪山)和林芝的苯日神山。这种集天下苯教神山为一处的做法,对于前来转山的苯教信徒来说孜珠寺更具魅力。
藏历五月十五的大法会整整举行了一天,十三套仪式仪轨都有特定的内容和意义。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孜珠寺有着光荣的历史和鲜明的爱国爱教传统。当年他们支持西藏和平解放,支援十八军进藏。在后来的民主改革中,坚定的站在人民一边,维护了祖国的和平统一。
孜珠寺图片:
|
|
|
苯教法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