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民俗频道 > 再看草原——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系列谈 > 系列在线 >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在线精华 > 正文

  

别论:游牧民族南下原因 游牧民族女性地位 如何让学术走出书斋

  【广州森堡】有关游牧民族南下及女性在游牧民族中地位的问题。

  两位老师:你们好!请教两个问题:

  1、 史载匈奴“明以攻战为事。”“人人自为趣利。”;回纥“人性凶残……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 成吉思汗认为“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和战胜敌人,将其根绝,夺取其所有的一切,迫使其妻痛哭,纳其美貌之妻妾。”。当中固然有历代统治阶级的污蔑之词,但也说明游牧民族是十分热衷于战争及抄掠的。撇开其中道德及正义与否的因素,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是北方草原严酷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而且由于游牧经济产品的单一性,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只能从农耕地区获取,这是否也是其不断南下的原因?

  2、北方草原自然环境严酷,体力上占优的男子在劳动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其经济地位较女性高,由此对应的社会地位也应比女性高,就像传统的农耕社会。但事实上在游牧民族中女性有着很高的地位,象辽代的述律后和萧太后、蒙元时的脱烈哥那、明代时的三娘子,都是掌握着国家大权的政治家,其中更不乏杰出者,这种现象颇有母系氏族时代的遗风。但在农耕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男子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地位取得了社会主导权,为什么在游牧民族中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或者说还保留了母系氏族时代的强烈残余?

  谢谢!

  【嘉宾:朝戈金】看来这位网友对蒙古文化颇有了解和心得。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你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国际上一些蒙古史专家也做过类似的总结。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单一一定会导致交换的需求。从明代的情况来看,茶马市运作较好的时期也就是战事较少的时期。

  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原来没有多想过,从游牧文化的特质来考虑,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直都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她们确实也如你所说,在马上行国的政治生活中也留下了鲜明的烙印。日本学者江上波夫的《马上民族国家》对此也有精妙的论述,可以找来参考。

  【光影斑驳】两位能否谈谈如何使学术走出书斋,又如何让知识从田野回归升华?

  【嘉宾:朝戈金】知识的作用是要正确地认识对象,从而服务于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生产和知识的运用不应该局限在书斋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实践色彩,能通过知识生产服务于社会也是许多学者的期望和追求。在学术选题中,重视现实问题和现实需求自然就会使学术走出书斋,至于让知识从田野回归升华,按我的理解,是说从个案的研究抽绎出普遍的规则,这其实是田野研究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然是有这样那样的规范和制约,但学术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规律。

  【嘉宾:麻国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命题。事实上,我们固有的传统往往在潜意识里面和书斋是联在一起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误解。中国人早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行行重行行”的理念和实践,在中国的传统里本身非常强调知识来源于社会,同时要还原于社会,作为像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言,它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是离不开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人类学这一学科如果没有田野调查,也就没有这门学科的生命力。当然,对于田野中的资料如何能够把它转化成一种普适性的知识,成为社会共享的知识来源,我想这也是从事这些研究的同仁所共同努力的。

<<上一页下一页>>
第6页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