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法述论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25日 21:36
易谋远
彝族历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彝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则是主要的标志。本文提出异于前人的新解有两点:(1) 中国的历数之祖颛顼,既是彝族的母族昆夷祖先,又是彝族的历数之祖。属于炎帝族系的颛顼后裔祝融,是彝族的时间之神。(2)彝族历法是彝族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日、月、年组合起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但彝族对日、月、年这三个计时单位的概念却是逐步得出的。古彝人对"年"的认识比对"日"、"月"的认识要晚得多。他们在经历了由原始的不准确的物候历到观象授时的星象历的发展阶段以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才产生了几近"颛顼历"的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它是由科学的推步方法得出的制定历,从而成为彝族的传统历法。
说到彝族十月太阳历,不能不先说说历法。历法属于天文学范畴,它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确定年月的周期、季节的更迭。根据历法,我们能明了四季的变化,日月的轮回,从而安排好生产和生活。因此,人们对历法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寒暑的变化。世界历法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划分为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三大类。太阴历依月圆月缺来定年月季节,月亮每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太阳历根据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定年岁季节。阴阳历则兼采以上两种方法,取月亮圆缺的周期定月,以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定年。由于太阳运动决定着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所以,以太阳运动作为参照的太阳历和阴阳历都设置“闰年”或“闰月”来调节对季节的计量偏差。
经过现代科技的精密测定,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精确时间是365.2422天,天文学上称为一个回归年。这个数字介于365与366之间。鉴于此,一部好的历法为了精确地反映出回归年的周期变化而又不致于使季节发生错乱,每隔数年就需要进行一次“微调”,把小数点后面的数累积为一个整数,这就是我们说的“闰日”。今天,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衡量过去的某一种历法是否科学、适用,通常用两个指标:第一,它所采用的计量方法是否能和现代测量的结果吻合得很好;第二,是否方便掌握,易于记忆。换句话说,它的“一年”是不是能与365.2422天非常接近,同时又易学易记。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使用年代在秦末汉初,源于夏代以前的西羌文明。它将一年分成十个月,每月为36天整,不分大月小月,过完十个月后剩余的5至6天,称为“过年日”。“过年日”放在岁尾,过完这几天后新的一年就开始了。通常的“过年日”是5天,每到第四年时“过年日”’闰作六天。用这样的历法,每月的天数稳定为36天,通常年是365日,逢闰年是366日,四年平均,每年的天数是365.25天,既方便记忆,又与回归年数值有相当高的重合度,这在古代完全算得上科学、实用了。
祭天坛是彝族先民观测太阳转动以定冬夏,查看星座斗柄指向以定寒暑、分四季、明节令的观象台或天文台。它的结构多数就是这样的三圆台金字塔型。前面已经给各位介绍了十月太阳历精确的记年记月记日的方法,不仅如此,它还以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定节令。当北斗星的斗柄指下时是大寒日,指上时是大署日。所有这些观测活动,都由毕摩主持进行。顺便提一下,北斗星斗柄上指时,我们彝族同胞就要过火把节了。通过测量太阳运动的时间来定年月,观察星斗的方位来定节令的方法,使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具有结构科学、形式简明、使用方便的优点,这样一种优秀的历法产生于我们华夏大地,不仅是彝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国内有学者认为,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民族的历法源头。好了,有关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情况就介绍这些,如果有朋友想深人研究它,不妨读一读彝族学者刘尧汉、卢央著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一书。
与十月太阳历相对应,彝族古代是以十生肖来记日的,它不以鼠为首,而以虎开头,分别是一月黑虎、二月水獭、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席子、七月岩羊、人月猿猴、九月黑豹和十月四脚蛇。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古代文化的明珠。流行于川、滇、黔彝族地区,以虎、兔、龙(实为穿山甲、或晰蜴、小花蛇)、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十二兽”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三十六日为一个“时段”,(相当于一个月),十个“时段”为一年,即一个月恒定三十六日。十个月又分别用水、木、火土、铜五元素分雌雄来表达。雄为单月,雌为双月;一年分为五季。年终另加五至六天为“过年日”,即“岁余”。过年日平均为五天,每隔三年到第四年多加一天为闰日,即有六天过年日后,新年伊始。彝族十月历平均每为365.25日,此与太阳年回归年密近。以太阳运动定季节,太阳运动达到最南点(日南至)为冬至,达最北点(日北至)为夏至。又或在傍晚观察北斗柄指向定季节,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这都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古代时,就具有了丰富的天文星象知识。
彝族古代观象台,亦日“向天坟”,座落在威宁盐仓,是一座墓基周长200多米,直径约70米,墓高40多米,围砌3台而呈大、中、小三贺台堆垒金字塔形古墓。坟为南北走向,其顶向天,是古代彝族踞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和斗柄指向,以定寒暑的观象台。其形式,同殷、周巴人的“灵台”,先秦楚庄王的“匏居之台”,周代的“陶匏”和“圜丘”都有内在的联系,反映了彝族文化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供稿:彝族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