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石头的史诗——走近汉画像石 > 正文

汉家至尊——汉画拓片中的西王母与东王公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1日 15:19)


>>>>欣赏汉画像石图集——西王母

  即便在今日中国,大概也没有谁不知道西王母的芳名大名。

  西王母是汉代人们崇奉的诸神中最重要的一位。西王母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殷卜辞中“西母”二字,至西周,青铜器上出现有“王母”字样。西王母的传说最早见于记载者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其信仰至晚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特别是汉画像石足以表明,汉代是西王母信仰的最鼎盛时期。

  首先得力于汉代官府大力提倡,将其列为专祀的对象。《太平御览·礼仪部》引《汉旧仪》说:“祭西王母于石室皆有所,二千石、令、长奉祀。”

  而在民间,西王母更是人们信仰的主神之一,被尊称金母、王母、西姥、王母娘娘。那时中国民间百姓心中的西王母就像西方的救世主一样具有神圣的力量。西汉末年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几乎是席卷全国的崇拜西王母运动。《汉书》对这场运动有三处记载。以《五行志》的记载最为具体:时在汉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正是天寒地冻袖手围炉的日子,忽然传言四起,人人惊惶,奔出家门,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就像今天的接力赛,曰行诏筹。道中相逢,多至数千人,有的披头散发,有的光着脚板,有的砸门不开索性撞断门闩,,有的不顾斯文干脆逾墙而入,有的乘了车骑奔驰,甚至动用了国家上传下达的官驿,经历郡国二十六个,之达京师。那整整一个夏天人们是在动荡不安里度过的,京师郡国的百姓们聚会里巷阡陌,设祭礼,张博具,载歌载舞,诚惶诚恐向西王母祈祷求告。忽然又有人发起了传递护身符的运动,说西王母告诉大家,凡是佩戴此符者平安无事。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这一场如火如荼的恐怖浪潮直到秋天才得以平息。同书《哀帝纪》也有相同记载:“(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有专家统计,仅巴蜀地区出土的一千余种汉代画像砖的拓片中,以西王母为代表的各种神祇内容的拓片就占二百多种,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在1995年出版的《陕北汉画像石》一书,约有一百二十多个汉墓,其中西王母图象就有62幅之多!

  人们如此崇拜西王母,是因为汉代人认为她老人家掌管着不死之药,掌握着凡人能否成为神仙的大权。人们之所以在墓中大肆描绘、供奉西王母,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死者也能平安抵达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

  其实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一位司瘟疫、掌刑罚的神,居住昆仑山,那形象也叫现代人不敢恭维:披发戴胜,豹尾虎齿,坐在几案之前。说白了,是个半人半兽、不男不女的怪物。所谓胜,就是玉制的头饰。在笄和簪端首通常装饰有各式各样的饰物,其中华胜、步摇是最为华贵的簪饰。《释名·释首饰》云:“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根据《续汉书·舆服志下》记载,以王毒 瑁为簪,长一尺,华胜是在簪首雕上凤凰,用翡翠做羽毛,下面缀连着白色的珠子,珠下挂着黄金做成的镊铃。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够有资格佩戴华胜的人除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就是神界至尊的西王母了。

  到了汉代,在《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宾于西王母”的记载,面对捧了白圭玄璧锦缎慕名前来的人间天子,清心寡欲百年孤独的西王母突然心旌摇摇,于瑶池岸边,琼林宴上,酒酣耳热之际,为天子唱了一首含情脉脉的歌: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这里的西王母成了预卜生死能歌善舞之女王。

  阅尽人间春色的周天子当然也会投桃报李,唱歌互答: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情动于中的西王母接下来又以歌言志,痛说家史: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中心翔翔。

  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这里,说了自己的住址,帝女身份,虎豹为群的处境,以及与自己朝夕共处的於鹊,表达了依依之情,只差没有告诉自己电话号码了。请注意这是西王母第一次被确定为女性。

  如果说在《穆天子传》中,我们看到的西王母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在《汉武帝内传》中,又把她描绘定格成了容颜绝世的年轻女神,她不甘寂寞,格外垂青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下凡与之约会,七月七日夜漏七刻驾紫云车来到汉宫,汉家宫阙,一时青气如云,光耀异常。前面是西王母和须臾不离的青鸟,后面是几千仙女伺候,个个“年可十六七,服有青绫之桂,容眸流盼,神姿青发,真美人也”。侍女如此之美,烘云托月,我们马上就可以想见,西王母将会怎样的光彩照人!“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金褡衤蜀,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缨之冠······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就这样,在富于想象善于造神的汉代先民手中,西王母的形象才女大十八变,由模糊趋向清晰,由怪异趋向可爱,由半人半兽到长寿的老妇人再到美丽贵妇人,再到救济灾难、保佑赐福、法力无边的主宰之神。

  而西王母居住的仙山洞府昆仑,也成了洞天福地——《山海经》为我们作了诗意的描绘,这里宫阙壮丽,园圃精美,到处是奇花异果,到处是珍禽瑞兽,这里生活着人类梦寐以求的神仙,他们的工作就是采集奇花异果,配以神泉之水,制造不死之药,专门救治那些不当死而死的人。就这样西王母和她的昆仑还不足以让人世间的凡夫俗子神往和膜拜吗?

  因为西王母来自于西方,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镇守西方的动物是白虎,百兽之长的白虎可以辟邪;作为绝对权威的老板西王母,麾下制造仙药的骨干是玉兔,玉兔跑得既快,又是草食动物,熟知百草性能,其制造的仙药自然最地道最权威。因此,凡带有玉兔、白虎的特征就可以保一生平安且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在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图像中,无论是神还是兽,多被改造成兔或虎的耳朵,人的发髻也模仿虎、兔成了双丫髻。仿佛只要样子形态上和玉兔、老虎有些像,就能够具备虎、兔的神通,成为超人。流风所及,就出现了后来的“虎头帽”或“兔耳帽”服饰,凡穿上这样一件服饰,就可以辟邪长寿。人们所以这样做,目的很清楚,就是想混入西王母世界,成为其中的一员,过上神仙的日子。

  但是在《山海经》、《史记》等早期文献里,只有对西王母的记载而无东王公。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所指出的,东王公仅仅只是西王母的一个镜像,他被创造出来的时间不早于公元2世纪。中国历史博物馆信立祥推测的时间略早一点。他认为,东王公是在大约东汉章帝、和帝之间(公元76-105年)创造出来的。


>>>>欣赏汉画像石图集——东王公

  东王公左右侍者为鸡首人身像和马首人身像。东王公的特殊冠式山形冠和它肩头的双鸟与两侧的龙,是作为神性象征出现的。

  在汉画中,有一些东王公与西王母组合的图像。有的是东王公与西王母同刻于一幅画像中,有的是把他们刻绘在汉墓或者祠堂中对应的位置上。南阳汉画馆升仙厅的东王公会西王母汉代画像石,其内容为:东王公与西王母端坐在悬圃之上,旁有玉兔捣长生不死之药,上有仙人骑天鹿和稀有大鸟。《神异经》载云:“昆仑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张左翼复东王公,张右翼复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

  东王公又名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东王公的信仰可能来源于古代的太阳神崇拜。标榜清净无为实则喜欢多事的道家惟恐拉郎配东王公得了妻管炎,强行给这一对傀儡夫妻进行权力分工,说东王公象征始阳之气,天下男子得道升仙者,悉为东王公所掌。《集说诠真》载云:“东王公为男仙之主,西王母为女仙之宗。……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东王公的形象和西王母早期的形象相比更叫人不敢恭维,《神异经·大荒经》描述为:“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虎尾,载一黑熊。”

  于是在汉画像石顶端,往往以西王母或东王公为核心,辅以捣药兔、羽人、蟾蜍、九尾狐等众多的次生图像,组成一个结构层次分明的、独立的图像系统,处在独尊地位。也常常有这种形象:西王母端坐,其左右为人首蛇躯的人类始祖神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的尾部交缠在一起,西王母正好端坐在其上,在伏羲女娲交尾之下,又有两只九尾狐背向而立,它们的尾部也相互迭压在一起。可见,西王母在汉代不仅掌管长生仙药,还能让妇女多生育的职能。汉代人视西王母为“生育之神”,民间还有祭西王母求子之俗,如《焦氏易林》载云:“西见王母,拜谒百福,赐我嘉子。”

  伊斯兰教有六大信条,其中一条就是信末日,认为人的灵魂永存,现实世界终有一天会毁灭。世界末日到来之时,所有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都会受到末日的审判,真主根据每人在世界上的善恶表现进行裁定,可进天园,可下火狱,永世受难。《古兰经》中关于天园的描述非常生动优美。天园坐落在七层天之上,居所非常优美、恬静。地处漫漫树阴常年覆盖的绿洲,滨临泉源,诸河交汇,其中有河水,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酒河,饮者称快;有蜜河,蜜质纯洁”。那里气候宜人,不热不冷。天园里的人靠着床上,吃着他们嗜好的各种水果和肉食,俊秀的童男和黑眸的童女捧着盏壶几满杯的酒在一旁轮流伺候着。他们穿绫罗绸缎,带金镯珍珠,睡珠宝镶成的床榻,还有美女做伴。天园的居民听不到闲谈恶言更不要说谎话谎话,听到的只是相互祝寿和互道平安,过着无忧无惧的日子。

  那或者就可以说天园就是西王母世界的写真,至少也是翻版,也许是聪明的先人都想到了一起。

  与其他天神轻车简从经常独往独来相比,西王母和东王公一出场,都是侍从拱卫如众星捧月。相随出现的主要物象有梯几、龙虎座、鼎、三足乌、九尾狐、蟾蜍、玉兔、灵芝、羽人、鸟首人身、马首人身的瑞兽等。

  梯几就是一种“几案”,供放手之用。几案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其使用却如同车骑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梯几在人间为天子(皇帝)、王所专用。西王母使用梯几,与她在神界的独尊地位相符。

  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独特的标志之一往往就是坐在龙虎座上斗形墩或者山上。那时人们认为龙、虎等兽可以来往于天地之间,可以充当沟通天地交通工具。三足乌 亦称三青鸟、青乌。《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九尾狐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在中国古代数字概念中,“九”者言其多。在汉代画像中,九尾狐的尾上常为九个分叉或者几个,代表九尾。古人认为,九尾狐的出现,有一定的特定条件,如《孝经·援神契》记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将九尾狐配置在西王母身边,是以颂扬其德不仅可以至于人,还可至鸟兽。有时九尾狐还具有双翼,以示能随众神升飞。在汉代人们视九尾狐为一种祥瑞神兽,认为它隐喻多子多孙。《白虎通》云:“狐死首丘,不忘本也。九德至,则九尾能得其所,子孙繁息,于尾,明后当盛也。”

  汉家天使羽人即汉代先民所信仰的仙人,古人认为仙人均有羽翼,故曰羽人。仙人就是长生不老之人。各地汉画像石中都有身生羽毛或翅膀的羽人,他们或作飞翔状或与神灵异兽嬉戏,往往伴随在西王母、东王公旁,。此类图像反映了汉代人的“羽化登天”、“灵魂升天”的观念。汉代人好神仙,追求成仙而长生不老。要想成仙,就得身生羽翼“羽化而登仙”。羽化,为成仙或长生的专用术语。作为羽化文化主体,羽人就是汉人想象与夸张的产物,富有浪漫色彩。《山海经》已记载有“羽民国”。羽人与不死观念的结合,早在战国后期已出现。古人认为欲登仙,必须过羽化,“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升天。”《论衡·无形第七》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然后可以变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神类。古人眼里的仙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因而身体应该削瘦。至于裸露身体,大概古人认为天国仙境之中,环球同此凉热,可以免去夏暑冬寒之苦,无须穿衣即可。于是这裸体也成为仙人特殊标志。羽人的职能是向凡人提供长寿之术所需要的仙药,如药丸、灵芝之类。羽人不只体生羽毛,其耳上耸高出头顶。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曰:“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泰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还黑,延年寿命长”。羽人形象的大量出现,说明了汉代人们时刻幻想着能象鸟一样展翅飞翔,升入仙境,以求长生不死。

  这天国风景一派和谐、自由、快乐的氛围,云卷云舒,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的混体怪神往来飘荡、龙腾凤翔,翦伯赞先生就认为“像这样的画像,特别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现,显然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而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受了变化以后的形象。”进而指出“天马、灵犀、狮子、三足乌、傅翼虎、一足牛、比翼双头鸟之类均为外来的图案”。

  蟾蜍的故事《初学记》卷一《淮南子》这样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女亘 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由于神界中的蟾蜍是服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药变成月精,宰相的衙役七品官,所以人们爱屋及乌连蟾蜍也成为礼敬的偶像,蟾蜍在汉代画像中的西王母身边出现时,有时表现为舞者的形象,有人解释说因为蟾蜍是女性所变,善舞,能以舞蹈取悦于西王母。

  灵芝亦名芝草。在汉代人的观念中,灵芝是一种具有神力的药物的瑞草,食则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仙人也要栽种它。仙人种芝草的地方被称为“芝圃”、“芝田”。

  画像中还有许多象征仙境的物象,凤鸟作为传说中的瑞鸟,在百鸟中居首位,扶桑树、云纹、柿蒂纹、等,都是一种天国仙境的象征。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