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帕哈太克里乡政府里一直挂着用汉、维两种文字书写的毛主席的回信 |
CCTV.com消息(记者郭翠潇 报道)乍看上去,帕哈太克里,这个坐落于喀什城南郊的一万多人口的乡并无特别之处,传统的维吾尔民居高低错落,姑娘媳妇们在葡萄架下乘着凉吃瓜果,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戏,富足而闲适。然而,就是这里的村民们却曾得到共和国两代领导人的亲笔回信。
1952年,土地改革胜利后,帕哈太克里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变的明亮起来。翻身的农民从心眼里感谢共产党和领袖毛主席,为了表达由衷的喜悦和感激,他们请来了有文化的邮电局干部买买提麻木提代笔,用维吾尔语诗歌形式写了“致敬毛主席”的长信,报告他们过去所受的苦难和今天翻身做主人后的欢乐。3月23日,全乡农民大会一致通过了写给毛主席的这封信,并请当时的驻乡土改工作队队长赛福鼎·艾则孜将信转呈毛主席。8月30日,毛泽东亲笔写信给赛福鼎,请他把自己签名的回信交给帕哈太克里乡的农民,信中鼓励他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下,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收到毛主席的信后,全乡上下各族群众奔走相告,毛主席的绣像和回信被恭恭敬敬地挂在帕哈太克里的荣誉室里,深深地铭刻在维吾尔农民的心坎上。在毛主席回信的激励下,大家一鼓作气发展生产,很短的时间里,有一部分农民富裕了起来,改造了自己的房屋,购买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拖拉机、农机具、摩托车等现代化的工具。在新中国的怀抱里,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强。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水稻撒播种植模式,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全乡1.68万亩水稻,亩产从132公斤提高到830公斤,到1989年粮食总产突破千万公斤,由此赢得“塞外米粮仓”的美誉。
1990年8月25日,江总书记来到了帕哈太克里。他看农田,走农户,听汇报,边走、边看、边听,不住微笑地点头。此后,受到鼓舞的全乡人们激情难抑,于1993年8月30日隆重集会,一致通过了给江总书记的信。1994年2月4日,乡亲们收到了江总书记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勉励乡亲们增强民族团结,勇于开拓进取,加快经济发展,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半个世纪过去了,帕哈太克里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全乡村村通了柏油路,通了电,通了自来水,有电视、有电话,出门骑摩托、坐汽车,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现在乡里90%以上的农民搬进了新居,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还购买了汽车、农机具,手机也逐渐走进了农家。先富起来的农民不忘带动其他农民共同致富,三村三组有一个农民叫阿不都许库尔,最初是泥瓦匠,从70年代开始在外打工,做小生意,发展到后来做房地产和边贸生意,现他的资产已有1.4亿。从去年年底开始他的企业开始到国外投资。今年从乡里带走30多人到国外工作。”帕哈太克里乡乡长艾克拜尔·吐拉洪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半个世纪来,帕哈太克里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全乡总收入2166.94万元,人均2089元,是土改前的29倍,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2255元,这里已作为喀什无公害水稻基地之一,是塞外稻米之乡。近年来,利用距离喀什市比较近的优势,帕哈太克里乡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奶制品加工业,供应城市。三村的村长达吾提·艾山就是一个养牛大户,他自1999年年底开始养畜,每年养60-80头牛,每头牛价值3000-4000元。2003年达吾提·艾山住进了耗资15万元盖的400平方米的新房。在他的带领下,三村形成了养殖小区,目前三村集中养牛户就有18户。
因为有着两代领导人亲切关怀,2001年帕哈太克里乡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今,帕哈太克里乡正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喀什最吸引人的红色旅游基地。
责编:郭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