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历史·人文·民俗]

那烂陀寺辉煌不再——央视记者走读玄奘路十二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03日 14:35

  佛陀当年的布道范围似乎总是充满着吸引力,过去让信众痴迷,现在则让汽车疯狂。进入比印度东部的哈尔邦后,汽车就仿佛中了魔法一样开始抖动,这种颠簸的密度之高,让人的身子大部分时间都悬在半空中。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道路似乎刚刚经历了地壳变动,大坑连着小坑,所有汽车似乎都感到劫数已到一样抖动不停。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距离那烂陀寺(Nalanda)不到100公里,汽车却整整开了6个多小时。

  曾经气派宏大的佛教建筑如今已是破败瓦砾,被印度考古监察机构保护了起来。每个遗址都有一个简介,这些简介都要提到玄奘何时来过这里,以及他对这里的描述。这让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无形中又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多了几分亲情。

那烂陀寺佛塔

  玄奘从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走来,他先在印度河上游和克什米尔走访庙宇名僧,然后来到了恒河流域,考察了摩揭陀国,最后在公元630年来到了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的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公元4世纪游历印度的法显在《佛国记》中只提到此处有舍利弗涅槃塔。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兴建了佛教学院。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哲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候,已经有宝彩、宝海、宝洋三大藏书殿。玄奘在这里披阅了寺内各类经论,通晓了经论真义。玄奘并不满足于此,他辞别了恩师戒贤法师,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后,才又回到了那烂陀寺,被戒贤法师聘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当时有一婆罗门自恃才学过人,把自己的十几个观点抄写好后挂在那烂陀寺门口,并向寺内高僧大德公开叫板:“若有人驳倒我的观点,我愿割下头颅认错”。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学术地位,玄奘请戒贤法师作证人,与那个婆罗门辩论。不过半晌,那个婆罗门低头认输,并心悦诚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脑袋。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就做我的佣人吧”。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随口旁征博引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振。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会为玄奘带来了更大荣誉。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在参加了盛况空前的无遮大会后,便携带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据说当时印度的许多寺庙里都画有玄奘所穿的麻鞋,并以彩云烘托,可见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印一样敬重了。

  各种宗教理学在这里沸沸扬扬地讨论了800年,然而穆斯林军队来了,在公元1197年把那烂陀寺烧杀掳掠后,这个佛教的思想家园从此湮没无闻。这也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终结。佛教在印度的败亡在于它缺乏尚武精神,在伊斯兰的武力面前,无法以它的教义组织起反抗。许多学者认为穆斯林的军事入侵毁灭了佛教文明,其实首先是印度人自己放弃了佛教。艰涩的佛经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

那烂陀寺遗址

  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在离巴特纳东南9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后,证明那就是那烂陀寺。现在的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那烂陀东区是僧院。僧房围成一个院落,僧房狭窄局促,里面有石桌和佛龛,僧房通向阳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象征意味。西区分布着许多塔寺,其中舍利弗塔最富气势,这座塔分三层,外观雕有精美的图案,角楼的壁龛中雕刻着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沿着阶梯走到顶部平台,整个那烂陀寺尽收眼底。回想一千多年前,上万名教徒在校舍穿梭,辩论声回荡在上空,是一派怎样的佛学盛况。层层密密的建筑中,有一间该是玄奘研读佛经的地方吧。

  舍利弗塔周围还散落着一些供塔。一些千里迢迢来这里修学的佛子,不幸在留学期间病故,被校方和同学们埋葬在那里,并建塔以示纪念。红砖缝隙里有细小的黄花,安静地开放着,佛子离开了家乡,在精神家园里找到了最后归宿,也算一种安慰。与当年的浩大场面相比,此刻这里太安静了。只有一两株菩提树从寂寞角落伸展枝叶,叶片边缘闪动着阳光,如同佛陀最初思考时的轻声细语。

玄奘西天取经的地方——那烂

  那烂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是中国政府在1957年捐款3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以纪念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这又禁不住让我内心涌出这样一个念头:假如没有人来过这里,假如来过这里的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当年气势宏大的修学辩经场面存在过吗?正因为有了中国僧人的笔记,印度佛教才有了一段恢弘的历史。《大唐西域记》被认为是解读印度佛教文化的一部钥匙。印度人对玄奘充满了感激,并破例把玄奘取经的故事编进了印度小学课外读物。

  作者简介:

  张讴 男 现为中央电视台驻印度首席记者,大众传播学硕士。1982年8月起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片组组长。代表作有纪录片《两位百岁老人》、《地球村民》等。1991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草原丝绸之路》,1991年参与编导了《香港沧桑》。出版有《世界电视史话》、《流动的旋律》(诗集)、《感情的时间》(诗集),编译有《二十世纪世界女诗人作品选》、《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

(编辑:王卉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央视记者走读玄奘路 (2003/07/03/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