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 正文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的面条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8日 09:34)

  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条。专家说,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早的面条。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是目前中国惟一的灾难遗址。2002年发掘中,在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据发掘该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绍,当时出土时,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积满了泥土,在揭开陶碗时,发现碗里原来存有遗物,直观看来,像是面条状的食物。但是已经风化,只有像蝉翼一样薄薄的表皮尚存,不过面条的卷曲缠绕的原状还依然保持着一定形态。面条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来,陶碗倒扣,因此有条件保存下来。

  考古队对此发现非常重视,将此遗存带回北京进行鉴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先生在实验室科学鉴定了土壤中的植物硅酸体和淀粉形态,使用了80多种不同植物进行对比,最终确认了食物成分是小米(粟),并且通过民俗调查还了解到小米面是可以加工成面条的,在中国北方一些农村,在没有小麦白面加工面条的情况下,现代还有用小米磨面加工面条的事实。

  由于喇家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专家认为,这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从形态上看,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像拉面,断面近似圆形,但还不能肯定这就是拉面。“我们估计,这个面条可能是用某种简单的工具压制而成的。”蔡林海说。

  出土面条遗存的房址,是在遗址小广场上的东南角位置上的一个地面建筑。它由3排4列12个柱洞构成,呈南北向,基本上接近正方形,大约5米见方,室内地面散落大量陶器、石器等各类遗物,整个地面为硬土面,还有的呈烧土面,存有面条的红陶碗,外表施篮纹,位于房址的东北角,在房外侧壁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储藏窖穴,遗有粗大的木头支架和框架痕迹。

  专家估计,可能它是一个为祭祀活动备存食物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面条可能并不是人的食物,有可能是作为祭祀用的食物。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喇家遗址是罕见的史前多种灾难并发遗址,这里曾经发生了地震和洪水灾害,瞬间的灾难发生,才使得这个难以保存的遗存能够偶然保存下来。(记者王宏伟 吕雪莉)

责编:王卉  来源:新华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