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 正文

何谓“舍利”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11日 10:14)

  舍利是印度梵文sarira的音译,汉译佛教典籍中早期译作“设利罗”或“室利罗”,原意是尸体或身体的意思。按《实用佛学辞典》中云:“舍利”为“佛之骨”,“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灭度(死)后,其遗体火化(佛教称“荼毗”)时骨灰未化者称为舍利。释迦牟尼的舍利存在形式包括:舍利子(粒状),传世较多;牙齿(今存中国和斯里兰卡);指骨(今存法门寺);头盖骨和锁骨等等。

  除了佛祖的“肉身舍利”外,佛家认为,佛所说的经法也是舍利,叫“法身舍利”;修行佛法笃信佛教的高僧大德们焚身后有骨如珠的,亦名“舍利子”。此外,也允许以米粒或其他物件制作代用品。如意宝珠金楞咒王经中云:“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众宝等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砂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舍利内涵的扩展还不止如此。甚至人们在诵经、雕佛、笔端、剃发等都可得到舍利。在佛教徒看来,舍利之孕育,非有关生理现象,而是长期修习佛经、积诸功德的结果。(记者杨一苗、陈昌奇)

责编:王卉  来源:新华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