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探秘北纬30度六 巴山悬疑视频: |
|
离开三峡大坝我们就进入了它周围茫茫的巴山,它因古代巴人世居于此而得名,但是这些人却在过去的某一个时代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一大批悬棺让后人去解读他们的秘密.
听说最近这里一个叫晓峰的地方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悬棺,这让人大吃了一惊,因为人们原本以为唐宋以后这里的少数民族才有本事把棺木送上峭壁,而这些战国时代的人是依靠什么方法呢?
从新修的栈道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安放悬棺的崖缝,这个十几层楼高的悬崖一年前这里还是猴子难攀的地方,和所有悬棺墓地一样它也是位于一条河边的峭壁上,这种地形与悬棺有什么比然的联系?战国时期人们有什么办法把重达两百公斤的棺木弄上悬崖的呢?
长江三峡古代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这些民族文化各异却有相同的葬俗,就是把逝者的家安在悬崖上.而且不同的民族以多种悬挂方式加以区别.
采访悬棺与崖棺:悬棺就是一头放在洞穴里面一头悬在洞穴外面,晓峰那里就是悬棺.还有崖棺, 崖棺就是放在悬崖陡壁的崖缝中,崖缝的空隙上呈一字排开排了一大排.
一些专家认为古代少数民族采用这类葬俗是因为此地缺少深厚的土层下葬.众多的溪流和雨水也会使地下的棺木受侵蚀,所以悬棺葬俗延续千年而不衰.
安置悬棺的方法普遍猜测使用吊装的方法,既由山顶通过绞架与绳索把悬棺下放到恰当的位置,纳入悬崖缝隙中.甚至今天在万里之外的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少数民族仍采用这种方法安葬逝者,可是这种方法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却未必行得通,因为那时尚没有今天这样结实的尼龙绳,甚至连秦汉时期的麻绳都还没有出现,所以战国时期的悬棺几乎没有记载.
采访记载的悬棺:三峡地区悬棺在很多历史文献上有记载,但宜昌县晓峰的悬棺在文献上没见有记载,文献上记载的都是在哪里呢都是在长江三峡.比如风箱峡像风箱一样其实是棺材,宜昌境内有西陵峡 西陵峡有个兵书宝剑峡,兵书其实也是悬棺.
不用绳子能够把棺木运上悬崖吗?有人猜测可能修筑了栈道,可是三峡的栈道都是秦汉以后的产物,在铁器尚未出现的战国时期修建栈道难于上青天.人们被这几个战国时期古老的悬棺给难住了?
唉,怎么会有铁钉在上面?原来是一年前人们为了搬运它钉上去的,据说那次仅仅往下挪了三米就花了一周时间,古人会花多大的力气做这件事呢?按古代这里的传统,棺木越厚重,摆放的悬崖越高峻越能显示主人的身份.古人为这个理想绞尽脑汁.一个大当地的孩子告诉我们,那边还有一些更大的棺木放在最高的悬崖上.
我是一个专业考古工作者 ,我是想看一看这个悬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制,到底是什么时代的. 我报着怀疑态度到底有没有悬棺,所以在六十年代初期我一个人冒着很大的风险披荆斩棘一步一步爬上晓峰的陡崖之上,我终于见到了悬棺.我当时看到的是六部悬棺呈叠压状,叠三层 两部一层两部一层交叉叠压,棺材一头放在悬崖里面一头露在悬崖外面,所以叫悬棺 当时我认定它就是悬棺.
据说山上的确有一些很久没人走过的路,也不知他们通向何方,那条路是否能通向高高的山崖,也许那就是古人运送棺木的通道?我们必须去实地探访.这里的确有明显开凿过的痕迹.
甚至还有一条在夹缝中迂回向上的路.可惜半路我们被塌下的石块挡住了.为什么有人开了路又用石块把它阻塞了呢?好象有意不让我们这些外来人接近那些神秘的地方.也许在古人心目中家族目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我们巧遇了一位非常了解地形的农民他的见解让我们豁然开朗.
采访:这些棺木放在那么高的地方不是很容易弄上去的 它肯定是从山后通过那么个洞抬进来的 抬进来放在那个干洞里 多年以后可能洞口塌了后人也就搞不清楚在那里了
要找到那些已被古人隐蔽起来的洞口是非常难的,但据说对面山下有一个水洞很不寻常,
按照岩溶地貌的规律,有水的洞一般是比较深而且宽阔的,我们划船进入了山脚的洞穴.果然一进洞我们就不断的向上走,一会就上了几层楼的高度,也许隔着一层石头外面就是高峻的峭壁了,洞里竟然有很多植物,这说明附近一定有洞口,否则植物会因缺氧而死,也许那个洞口就通往峭壁.
虽然我们最终没有打通那个通往峭壁的洞口,但这次探访使我们确信,从洞穴中运送悬棺是这种地形环境下最实用的方法,至于工具落后的战国时期就更是唯一能选择的方法了.也许就是晓峰悬棺迷底所在.
正当我们以为破解了悬棺之谜,就在它旁边另一个迷又冒了出来,就是山顶那些黑黝黝的城堡.据说他们也饱经了千年的风霜.
沿着就地取材铺成的石板路,我们到了地势险要的山顶,在摄像师看来这是最好的俯拍地点,但如果换成弓箭手这可能就是最好的伏击地点了.这就是位于宜昌县境内长江支流沿岸的古塞障.它脚下的水陆通道无论是在屈原的时代还是在刘北的时代都是南北交通要冲,难道是某位山大王想要控制着条通道吗?
唉,那边山头也有一幢类似的建筑,遥相呼应.而且不止一个.
数以百计的城堡不可能是山大王的作品,那么它是为古代的某一场战役而设立的伏击圈吗?但这个伏击圈似乎过大,绵延近百里.而且伏击一般是两山夹击,这里的城堡却只是建在河的一侧,这到让我们联想起了著名的长城,只有它的城堡才是一字排开的,城堡垛口样式与这里的古塞障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长城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的年代里谁又能猜得出它延伸达万里之遥呢?难道这里也有长城?
可是城墙在哪里呢?我们在山上山下始终没有发现城墙.
采访采访长城它要没有城墙连接起来怎么能叫城呢
它城堡和城堡之间就是由屋 寨 障 烽火台 燧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事 而这个城堡是什么呢 可以叫它烽火台 可以叫它烽燧 它的名字统称就是塞障
既然它是烽火台我们就来实测一下它烽烟传递的效果,果然两个城堡之间看得很真切,粗算一下信息传递速度达每小时百公里以上.
比如说有什么敌情第一个城堡燃起火第二个城堡又燃起来,所以这些城堡都是每隔二三里一个 二三里一个 ,都是面向西方,这在三国志孙权传上有记载,朝发西陵暮到吴沙沿途烽火相望,早上在西陵举火到了晚上就到了东吴的都城现在的南京,它也很快呢.
果真如记载的那样,再加上地形因素,这些城堡总计应该有五千个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随着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城堡我们更加相信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建造这项工程必须有广阔的疆域,统一的集权,和近百年的时间,这是哪一位皇帝的大作呢?为了探清这一条北纬三十度的南方长城我们必须继续向西行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