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
央视国际 (2002年12月26日 10:38)
|
|
|
环境考察 |
[长城站科学考察]
国际 GPS联测 全南极国际 GPS联测由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发起。由于南极半岛及南大洋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通过 GPS联测可了解南极地区的板块运动状况及地学特性。中国从1995年开始参加连续观测,整个南半球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近40个测站,其中有些为 IGS站,因此。这种联测除可建立全南极地区参考网络外,还可加强和完善 IGS地学服务体系。除全南极国际GPS联测外,还完成了气象设备的安装定向。地物补测及测量标志维护等工作。
NOAA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改进和更新 对长城站上原有卫星原有天线系统进行了改造,更新了原天线的控制系统。对原有硬件进行维护及调整并重新铺设了线路,并联机对天线控制程序进行了修改和调试。由于卫星接收程序更新,使得接收到的卫星影象更加清晰。
[中山站科学考察]
测绘考察 在1997年1月20日一2月10日期间,进行24小时国际’98GPS会战观测。观测数据连同相应的表格信息文件,送交设在德国的数据处理中心。此外,从2月3日冰盖队出发后即开始中山站-冰盖GPS联测工作。
冰盖内陆考察 此次内陆冰盖考察于1998年2月3日从进步一站出发,于2月19日返回中山站,历时17天,完成断面工作464km,到达73°22ˊS,77°00ˊE的位置。考察中曾遇到20—30m/s以上的暴风雪天气,17天的考察中大约2/3的天气是12m/s—22m/s的大风天气和地飘雪天气,能见度很低,气温低,多数天气是一25℃以下的气温,也曾经历过一44.5℃的低温天气,野外作业的难度很大,所有队员脸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拉斯曼丘陵地质构造事件关系考察 东南极大陆高级变质岩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及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国际地学界研究冈瓦纳超大陆(Gondwana)和罗迪尼亚超大陆(Rodinia)形成演化的前沿课题,这一课题已被第24届 SCAR和国际地科联分别通过并列为国际性计划与 IGCP368计划,拉斯曼丘陵地区正是研究该课题的理想区域。在此次中山站野外地质考察期间,重点是对那些弱变形带保留早期构造变形多的岩性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采样,野外调查范围包括中山站区、米洛半岛、布洛克尼斯半岛、斯托尼斯半岛.在上述野外地质考察地区,对早期构造变形残留的岩石进行了野外照相、素描、产状测量及标本采集,采集岩石标本100余块,获取了重要的野外第一手资料,为室内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大洋考察]
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中的南大洋考察是按“九五”国家攻关计划进行南大洋考察的第一航次、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航次.根据南极考察的现有条件和研究方向,对南大洋考察的断面和站位进行了科学的设置,重点强调冰缘区和普里兹湾内的工作,沿冰缘设置了12个站位,在湾内设置了三条主断面、20个站位.另外,充分利用一船两站、环绕南极航行的机会,加强航渡期间的走航观测。走航观测在进入南大洋后,每天四次施放浮游动物高速采集器,同时采集表层水抽滤、测定叶绿素 a,共获得浮游动物高速采集器样品86个,叶绿素数据168个,取得环绕南极航行期间浮游动物和初级生产力的完整资料。
整个航渡期间 AD-CP全程测量,共获取 ADCP测流数据600MB;并进行表层海水取样进行表层水温和盐度测定;完成了中美合作项目中的 XBT、XCTD走航观测,投放 XBT60枚,XCTD12枚,获取资料1.8MB;采集表层海洋化学水样164个。测区考察取得0—200m浮游动物垂直拖网样品15个;高速采集器磷虾样品28个;CTD资料500K; ADCP测流资料150M;盐度分析资料60个,CTD下放的最大深度为100m,离海底的最小距离为25m。海水化学样品1198个,其中营养盐760个,溶解氧152个,POC85个,DOC85个,生产串 116个,现场测定数据912个。获得同位素样品102个,环境样品16个。由于97/98年南极夏季的气候偏暖,浮冰区的分布较往年偏北,使得此次南大洋考察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第一次有机会在最靠近南极大陆陆缘冰的地方进行大洋考察,第一次将设置在陆缘冰冰缘的12个站位全部完成。
船载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航行实验及使用 此次考察按计划完成了船载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的建立。系统自1997年 11月 11日正式运行后,每天接收2至3条轨道的高分辨云图,至1998年4月4日共接收200多张云图。此间还根据需要接收、打印了静止轨道卫星低分辨云图200张,供气象预报人员及船长使用,为“雪龙”号船穿越西风带时航行提供可行的导航建议,保证了“雪龙”号船平稳顺利通过西风带。
长城站附近海域锚地水深测量 长城站测区为鼓浪屿与双烽岛之间的海域,外业工作从1997年12月22—28日结束,完成测线近00km,获取点位近6000点,取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对纳尔逊岛的气象湾现用锚地进行检测及补测。通过测量发现了智利海团上不符水深许多处,为科考船抛锚提供了科学保证。
中山站附近海域水深测量 中山站测区原设计在望京岛附近海域,设计测线总长为218km,由于该海域一直是冰山、浮冰堆积,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根据没发现大的冰山出入等情况将测区改为在馒头山附近。通过测量发现,在馒头山以东偏北海域有一片适合大船抛锚的水深区域,该区域水深在100m以内,面积大约1.3km2,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测了5km的测线。
97/98赴西班牙南极考察站地质考察 此项考察是为完成“九五”国家攻关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中有关西南极地质研究课题所进行的第一次实地考察。此次考察,主要针对仅在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 Hurd半岛出露的一套古生代浊流沉积开展调查取样,以研究其沉积环境、沉积过程,探讨它们的成因和构造背景。为此.依靠西班牙南极考察站的后勤保障和充分利用考察地区天气状况较好的条件,进行了地质填图、地质剖面测量、区域调查等三方面的野外工作。在历时 l个月的野外工作期间,出外作业26次(折合20个工作日),共采集各类样品267个,填制1:5000地质草图3km2,精测地质剖面280m,路线剖面2条各500m,同时对调查区内出露的岩墙和岩脉进行了取样。
责编: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