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南极鱼类及其资源开发

央视国际 (2003年01月29日 10:52)

  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鱼类是海豹、海鸟等高营养级捕食者的重要饵料,据估计每年约有1500万吨鱼类被鸟类和海豹类摄食。目前南极水域内已查明的鱼类有200余种,其中约88%是南极水域的特有种类。南极鱼类中绝大部分都是底层鱼类,它们生活于接近海底的水层并可自由游动;其中蕴藏量最大的种类均隶属于南极亚目,并且无鳔——一种控制鱼类浮力平衡的充气器官。仅有一种中上层鱼类——南极银鱼(Pleurogramma antarcticum)永久性地栖息于海洋的中上水层。


  为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南极鱼类进化出若干独特的特征。他们多具有大而凸出的眼睛以便在冰下昏暗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采获光亮。某些种类如南极牙鱼(亦称南极鳕鱼)(Dissostichus mawsoni)血液中有一种醣蛋白,作为防冻剂阻止冰晶的形成,使其能在-1.87℃的低温下活跃地生活。另外,为降低血液的粘性以利于在低温环境下生活,南极冰鱼(Channichthyidae)更是进化为惟一没有血红蛋白的脊椎动物,因此冰鱼的血液、鳃和内脏是无色的。由于缺乏血红蛋白这一氧的主要运载体,冰鱼血液氧的运载能力仅为常规的10%;为满足肌体对氧的需求,冰鱼具有硕大的心脏和大量的血液以增加血液循环并提高氧的输运效率。然而,尽管能够忍耐低温,南极鱼类多为狭温种类,水温升高8℃则足以将其杀死。

  南极鱼类的商业开发始于1960s,并在大西洋南部的南大洋水域发展起颇具规模的拖网渔业,捕捞对象主要为鳕类和冰鱼类。然而由于过度开发,资源逐渐衰退,至今尚未恢复;2001年起多数传统生产种类已禁止捕捞。1990s以前,捕鱼国主要为东欧诸国;其后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法国、新西兰、南非和乌克兰等也加入捕鱼国行列。

  目前南大洋渔业的主要作业对象为巴塔哥尼亚牙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一种生活于亚南极岛屿陆架区和海底浅滩区的南极牙鱼的近亲。南极牙鱼是个体最大的南极鱼类,体重可达120kg, 体长则可超过2.2m。巴塔哥尼亚牙鱼的体重亦可达100kg,价格昂贵,有“白金”之称,2001年每千克可达10美元,一条鱼价值可达950美元,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


  1980s中期,延绳钓成为巴塔哥尼亚牙鱼渔业的作业方式。然而自1970s起巴塔哥尼亚牙鱼渔业即受害于非法的、无节制的、无统计报告的违法捕捞,部分地理种群已近灭绝,失去商业开发价值。另外,由于延绳钓容易引起鸟类的兼捕死亡,这种作业方式已危及若干种海鸟。为此巴塔哥尼亚牙鱼渔业还面临来自绿色和平组织要求暂停捕捞的压力。

  (作者:农业部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赵宪勇

  内容提供:中央电视台 胡威)

责编:何贝莉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