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推荐

罕萨: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山东:炎夏寻凉渤海湾

去贵州 看瀑布逛兴义
更多...


湘西洪江,一座沉睡了500多年的明清时期古商城,一座因已改成民居而久被忽略的古商城。这里尚有380余栋明清古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现居住着2000多户人家,其规模之大,面积之广,保存之好,全国罕见。刘辉武老人,今年78岁,是当年洪江城内最著名的大富豪“永泰商号”老板刘永泰第二个姨太太所生。他是洪江古商城兴衰史最具权威和最直接的见证人。老人经历了商城由兴到衰的历史变迁,年轻时从事过多种行业,知道很多有关古商城的故事,并经常编成评书说给别人听。

体会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湘西“小南京”
说起旧江南,人们便会想到上海那灯红酒绿气派豪华的十里洋行,想到黄浦江、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商船渔帆,想到码头上堆积如山的、正待运往各地的百货……人们或许不曾想过,黄浦江和江南沿海往来穿梭的船身上那亮灿灿的桐油是从哪里来的?码头上一桶桶运往东南亚的“洪油 ”是从哪里来的?仓库里一包包、港口上一车车运往内地,走云南、四川、贵州的百货是在哪里大船换小船,分流集散的?

    水上丝路,西南都会

    近来,中国民俗学专家林河先生用大量考古和史书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是三千年前商代开始的水上丝绸之路。四川的物资未到三峡前就由长江转入酉水,经酉阳、秀山进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换苗船经贵州黄平(古且兰国旧址)到达清水江的源头,再换马帮进云南、入缅甸或越南,最后经由陆路或印度洋抵达西域。这条水上丝绸之路早于西汉张骞的时代,把洪江古商城的历史提前了三千年。我在洪江曾见到一块据说是元代的文物,上面是铅铸的洪江街市模形,看上去非常繁华,但人们通常说洪江是明清时期的古商城,元代的这块"清明上河图"又是怎么回事呢?林河先生的理论解开了我的谜团。



    从地理版图上看,洪江是个弹丸之地,步行一个小时不到就可穿越城东、城西。然而就是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氵无水,上扼滇、黔、蜀的颈口,下开洞庭、长江的航道。

    早在古楚吴之争时,洪江就是楚国有名的桐油产地,到清代,洪江的桐油每年输出量为20万担,约合700万公斤,江南沿海一带的渔船及客船所用的油漆多是从这里出产,因洪江而被命名为"洪油"。除了桐油,贵州和湘西的优质木材也是从洪江集散,成为特供皇家、贵族的上等栋梁之材。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1573-1620年,洪江犁头嘴(今沅江路)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店铺林立,作坊成片。清代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他眼中的洪江。

视角
  望进门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宅院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制式建筑。这里是郑宣的商号,如今虽历经风雨,但当时富商巨贾豪宅的风貌仍依稀可见。

    洪江的繁华是各商会支撑起来的。在清代以前,这些商会大多依沅河而建,原因是靠近码头,以便经营。后基业发展,商会购置的房产增多,便向洪江街中心的巷子里往纵深发展。它们或坐落在深巷之中,或建筑在高坡之上,每个会馆大致有正殿、偏殿、正厅、客厅、客房和戏台等,其奢侈程度是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有句谚语说:"江西会馆的银子,贵州会馆的顶子,宝庆会馆的拳子。"说的是江西人有钱,贵州的生意人多是官商,而邵阳(宝庆)人会武功,义气重。乾隆初期《洪江育婴小识》中描述了洪江的繁华景象:"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襁至而辐辏,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在洪江市志中,还有一则大事记引人注目。"嘉庆元年(1796年),元宵节夜,关圣殿观灯人众,忽闻起火的呼声,纷纷争道相挤,踩死60多人。"关圣殿只是七属馆一个会馆的公共场所,只因听闻起火就踩死60多人,可见当时各会馆人之多。

    如今洪江第三中学的所在地曾是贵州会馆和江西会馆旧址,在三中校园里,先祖曾是洪江富豪的刘辉武老先生给我画了一个图:从沅河走上码头,拾级而上,转个弯进入会馆大门,天井两边有两层戏台看楼,看戏时男士在下,女士在上。天井后为第二进院子,正厅是祭菩萨的地方,正厅后面又有后厅,左边是后戏台,右边是休息室,那是专为堂主、馆主、达官贵人和军阀们准备的。后厅后面是后花园。

    多数巨商刚到洪江时都
视角
 这是当时洪江古商城内的“宝庆会馆”遗址。“宝庆”就是现在的湖南邵阳,以“宝庆会馆”等为首的“十大会馆”统领商界,当时在承担经济组织职能的同时,还兼有政权组织的作用,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幽深的古巷中,一级台阶一个故事。
是白手起家,不出十年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洪江文化旅游局旅游办主任梁飞雄的曾祖父梁湘帆就是淘金者中的一员。他年轻时两手空空从江西来到洪江,从给油号老板当职员做起,升做账房先生,再至管家,积累了丰富的生意经验,几年后独立成家立业,很快吞并了其他几家商行,连同自己原来的老板也一块吃掉,成了洪江早期四大巨贾之一。梁主任指着长码头左边的一大片高墙窨子屋对我说,这些都是他曾祖父的产业。他家从清代开始起家,做过许多行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油号、布业、木行、钱庄都开过,洪江最早与美国人联合开的洋行"美孚洋行"就有他曾祖父的一份。

    洪江有句老话叫"客无三代富,本地无财主",说的是洪江发财的人都是外籍商人,但再富也不过三代。这块黄金土地上淘金者太多,竞争非常激烈,每天有暴发户,每天也有破产户,稍不留意就会被淘汰。

    梁家曾祖父一代创下的家业曾占了洪江近四分之一,但到他祖父那代,家境开始破落下来,等到了父亲那代,守着的家业就是那栋嵌着古卷体字的院子了。洪江四大巨贾之一的朱志大有句家训道:"子孙强似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弱似我,要钱做什么?"看似无情,却很有哲理。

    七冲八巷九条街

    走进洪江古商城,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七冲八巷九条街"连成的窨子屋。380多栋古窨子屋占地53942平方米,至今还居住着2000多户、6000多人口。

    据清代县志载,清代时洪江全城3.76万人,其中就有1.5万人经商。

    在明清时期,洪江落户了衡州馆、徽州馆、福建馆、武宝馆、黄州馆、七馆、辰沅馆、山陕馆、江西馆、贵州馆等十大会馆,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是洪江的鼎盛时期,洪江接纳了全国20多个省的商贾游客和流寓之人,商业行会由十大会馆发展出山西、新安、陕西、四川、长沙、常德、湘阴、麻阳、苏州、湖州、池州、南昌、永州等会馆。这些会馆大多建于清康、乾年间,巍峨堂皇、气势恢宏,各大会馆都置有大量的房地产,收入颇丰,如"庆元丰"油号老板一家在洪江置的房地产就多达50多栋窨子屋。

    洪江的明清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三层上南北间有天桥连通。高高的封火墙内,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窨子屋多依山而建,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往往不是坐落在深巷就是吊脚于岸边低洼处,屋檐连着屋檐,高墙挨着高墙,曲径通幽的青石板和高低错落的石级码头相连,贯穿整个古商城。

    古商城窨子屋由于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有的如宫殿,高梁楼宇,大气磅礴;有的是回字形院落,外围是老青砖砌成的封火墙,墙内是木质结构的堂屋和厢房。窨子屋的中堂极为宽敞,廊阶用平平整整的石板铺就。中堂、厢房两侧的墙体多为双头马头山墙。

    由于庭院幽深,为了弥补阳光的不足,大多窨子屋楼都有一个晒楼。洪江古城与其他地方的古城窨子屋不同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商业特性,铺面连着门墙,豪商居住的窨子屋进门不是平常的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而是呈现几何等边的双斜角开门。进入庭院后,窨子屋的建筑结构也与其他古城的建筑不同,洪江的窨子屋一层如店面,高而宽畅,二层多是通达的仓库式结构,三层有小间,或者前院二层为大厅及仓库,后院三层为居室。

    洪江古窨子屋还有三个特点。一是窨子屋院中的天井由狭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二是门窗装饰由简入繁,由粗变细;三是墙头彩绘与挑梁简洁明快,有着商行特有的性格。古窨子屋的门窗多有雕花画梁,其门楣、楹柱、照壁、窗格、家具均饰有龙游风翔、云纹动物图案。在古商城窨子屋的高墙上常常可以看到嵌进墙壁内的会馆烙印,如"苏州馆"、"江浙洞庭社"之类嵌印,我在一座古窨子屋的通风孔上还看到用蝙蝠浮雕的雨罩。大多窨子屋楼进门通道都用条块的青石板镶嵌,如今洪江巷中仍然随处可见雕有精美的鱼龙花鸟图案或刻有名家书法诗词的青石水缸,古城人称之为"太平缸",用于储水防火,或养鱼观赏。可见古城人虽生活没落,却雅兴依旧。

    洪江古商城现存的古窨子屋经历过多少年的风雨?没有准确的资料。往近找,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是"烟火万家,堪称巨镇",往远的找,就得从落户洪江古商城的商家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了。资料显示,古洪江早在"明末清初,商业就日趋繁荣,外籍商人为联络族谊之情、维护同乡利益各成一帮,相继设立会馆、寺庙,出现了一大批以'十大会馆'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窨子屋)群。在300多年前,洪江就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格局"。

    在洪江市志中,从宋代的1075年就有洪江砦(寨)的记载。人口聚居的地方必然有街市形成,在洪江古商城内的每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道上,我们都能找到许多古老的历史痕迹。洪江古商城的街道一般分为两种,平整、稍直且长的称之为"街",沿山沟而建的叫做"冲",冲、街之间因地势变化所形成的走道称为"巷"。街巷密集交错,石阶遍布,狭窄弯曲,除正街外长度最长的500余米,一般在200-300米,宽在2-4米,路面全是用石板铺设,是典型的古代商城建设模式。

    堂班的暗道,厘金局的花税

    大凡繁荣的土壤都会滋生出腐朽来。洪江从明代开始兴旺到清朝至民国年间,这块土地曾是一度挥金如土的"小南京"。而最让人堕落、让人丧失意志的就是烟馆和青楼。

    洪江的烟馆在旧时可是湘西一带有名的。大量鸦片从到江南吴楚,或过贵州至云南、四川至东南亚。鸦片销运最鼎盛时期要数清代,鸦片是清朝国库的重要资源。清朝设在洪江的衙门就是靠鸦片税和"花税"(妓女税)而富庶一方。

    从《洪江市志。大事记》中得知,咸丰5年(公元1855年)洪江就设置了"厘金局"。据洪江当地老人说,洪江当年的厘金局是收特种税的──它包括过路及落地的鸦片税和花税。在古商城的龙船冲上,一个三路叉口的正面有一个圆拱形大门,那就是旧时的"厘金局"。大门左侧有一个长长的高柜台,已成为居民住房的厘金局只留下这个交税的柜台是当时的原物了。从清政府到国民政府,鸦片税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支柱。康熙26年起洪江置有若水巡检司,咸丰3年曾国藩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置洞庭水师,洪江分驻一个水师营,洪江沅水和巫水上都置有炮船。清兵水师除了要对付太平军石达开,防止苗民起义外,主要是堵截走私鸦片。然而鸦片堵而不止,洪江的大烟馆一度发展到60多家。咸丰5年,洪江衙门正式成立厘金局,名正言顺地坐收鸦片税;民国18年(1929年)洪江开始征收旅业捐、妓捐、筵席捐税;到了1931年,国民党派四路军总指挥部第一监护大队驻防洪江,专司鸦片武装押运。

    洪江的青楼也是为南来北往的商贾而开的。做生意的人多了,在洪江中转的船家多了,妓院便成了那些游身在外的男人寻欢作乐的场所。

    在洪江古商城的发展史上,曾有两条妓院街,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青楼市场。当我走在一条名叫余家冲的古巷上时,发现这条古巷的窨子屋与其他街巷的窨子屋有些不一样。一般原富商家居的窨子屋开门是平行斜边错门而进,窨子屋除了高大气派的正门外,顶多在正门旁还有一个小侧门,为佣人或工人进出之用,周围均是无窗的高墙。仔细打量余家冲窨子屋的开门,在正门的两旁有着若干不同于一般侧门的小门,洪江人称之为"暗道"。

    另一条叫做木栗冲的街道也是这样。从高高的圆形拱门拾级而上走进大铁门,围墙内是木质结构的楼房,楼内窗桴和走廊都是雕花细木,屋檐有唐朝风格的S形檐边。沿着四壁直上三层,每层都有若干个别致的小房间,第三层上有一座天桥将这座窨子屋南北连通,便于客人走动。更别致的是,每层都有一处单独开辟的下楼出口,这就是"暗道"了。为什么每层都要修暗道?老洪江道出了个中的原委──来这种高档青楼的男人大多是官员要人或富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为了掩人耳目,只好从不同层次的暗道溜进溜出。

    我在光绪15年"洪江街市全境图"上找到,余家冲和木栗冲所在方位在清代称"康乐门",相邻的街道称"梨子园"。这两条街从唐代起至解放前一直是烟馆妓院的聚集地。据洪江老人说,民国以前妓院数目多达50多家,这50多家都是在政府挂了号、要上花税的,这类"正规"妓院叫做"堂班"。至于暗娼暗妓就不可计数了。

    在洪江众多的商馆义园中,最有意思的是妓女们也有自己的行业同公会。甚至,洪江的妓女们还用自己的方式爱国抗日。在洪江三清宫的门楹上,依稀可辨一副旧对联的字迹:

    上联:几番忠告全无用

    下联:两颗原弹就投降

    横批:姑娘抗日

    这付对联被洪江人保存至今,据说在抗战时期,妓女们看不惯国民党官员不去抗日整天沉醉于灯红酒绿的青楼中,对其"忠告"不成而奋笔写下的。如今,洪江的青楼早已人走楼空,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当年妓院的窨子楼。只有那些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门墙暗道,默默地展现出当年洪江奢华淫逸的一面。

    (文:刘凤芝 图: 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