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庆市巫山县境内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镇-大昌古镇,近日引起世人关注。随着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古镇将永久
沉没在库区的江水中。
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几代的大昌居民正在陆续搬出家园。长长的身影撒在弯曲的小径上,背上的行囊背负着全部的家
当,这些人的目光中无不充满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等候在河边的一只只快船,把他们送出大宁河,清澈的河水伴着他
们踏上了不归的路。
这是一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小镇。在历史上多次战火中,这座小镇神奇般地得到完整的保留。小镇只有两条主要
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素有一灯照全城,四门可通话,堂上打板子,户户
听得见之说,是全国已知城镇中最小的袖珍城。
古镇的南门是这里连接外面世界的主要通道。大宁河水从门前蜿蜒流过,通往河边的几十级石板台阶已经磨得十分
光亮,青石砖砌成的拱门上,生长着一棵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槐树,根茎扎在拱门的石缝中,沿石上行伸展,宛如一
个门神护卫着城门,一头已经残损的石狮子面对着大宁河,夕阳下,显现出悲壮与苍凉。
拾阶进入古镇,两排临街老房飞檐翘壁,张扬着昔日的繁华盛景,中间狭长的青石古道,流光下,不时有古镇居民
的摩托车轰鸣着掠过。青年人时尚的装束,与老房中正在推磨磨豆腐的老奶奶形成鲜明的对照。古镇老矣,但显弥足珍
贵。
现在古镇上的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无不显现出一
种自然的华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封火墙垛的设计,所有的房屋都用空心砖在屋顶上修建出错落有致的建筑隔段,以
防着火时火势蔓延开来。
温家大院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
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掾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建筑
为穿斗式结构,从正门进入,可以从后门出。据温家大院第十代孙温光林介绍,当年他的祖先曾是清朝的巡抚,是他活
着时修建的温家大院,现在大院里住着他和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另一个儿子已经搬迁去了广东。说到搬迁,温光林感
到非常惋惜,也非常无奈。他说,三峡蓄水,这是国家的大事,是绝对要服从的。他只是希望在新址复制重修的温家大
院能够让他再住一住,毕竟是几代人修养生息的地方,舍不得啊。
其实,温家大院只是大昌这座千年古镇的一个缩影。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后人是在
进行不断地考古发现中,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逐步摸清大昌历史的。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
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
现在,大昌原有的37000多人已经大部分搬迁,古镇上还剩下1000多居民。这些人也要随着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日期的
临近,逐步搬出古镇。重庆市有关部门已经决定,为再现古镇的风貌,将在大昌新城辟出一块地,将古镇原样复制。这就
意味着在2003年6月30日以前,要将古镇现在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材料全部编号,在新址上重建,工程量之大,时间之紧迫
可想而知。
岁月如歌,已经走过1700多年历史的大昌古镇,两年后,就要消失在不断上涨的江水之中,静静地躺在水底,成为人
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历史。夕阳下,轻轻流淌的大宁河水划出一道道涟漪,宛若一双双留恋的眼睛;群山也显出一抹黛色,
静静地拥抱着这座即将消失的古镇。
|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