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为古格解谜? |
近年来,关于阿里、关于古格的书籍和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可能正因为到这里来太不容易了,所以每一个到过古格的人,总觉得不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就对不起古格,对不起自己的辛苦。我看过的两本写古格的书,作者都是在阿里只呆了不到一个月、在古格更只呆了个把星期,就据此成书了。
所以有一种说法,现在国内外学界兴起“古格热”。但张建林对此不以为然:我不这样认为,踏踏实实研究古格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里毕竟太艰苦。
看了古格都城遗址、托林寺、托林旧寺遗址、多香遗址等古格王朝时代留下来的断壁残垣,即惊叹于古格佛教艺术的华美与独特,也时时有一个疑问萦绕不去:古格的意义究竟何在?
古格的疆域,基本是现在札达县的范围,它也曾经兼并过现在属普兰、日土县的一些土地。现在的札达县,人口是五千多,我非常想知道,鼎盛时期的古格王朝,究竟养活了多少臣民?
这个数字,出入极大。
葛健雄教授在他的书《走近太阳》里推断,古格王朝拥有数十万臣民,依据是古格曾经击退过印度号称十几万入侵雄兵。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推测,古格大约有几万人。他认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万人左右,否则无法供养奢华的王宫和繁多的庙宇。
曾经八进阿里、现任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建林却极其谨慎。他不肯明确古格人究竟有多少,“目前没有考古上的依据,”不过他却明确表示,古格绝不可能养活数十万、哪怕是几万人。他甚至认为,古格都城只有500人左右,因为现存的800孔窑洞,据他的考察,并非同时使用,而是旋塌旋建。他的主要依据是,这里的生存环境恶劣,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
我比较倾向于张建林的意见。
那么,孜孜于一个万把人的、地处偏远的小王国的研究,有些什么意义呢?我以此就教于张建林,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但其条分缕析的审慎,表明这位坚持不懈致力于古格考古的学者早就对此深思熟虑。
张建林这样说:
第一是宗教上的意义。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里地区当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建寺活动,对整个西藏的佛教传播起到一个关键的枢纽作用。
第二是政体。与西藏吐蕃政权之后政教合一的政体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离,延续了七百多年,一直是王权至上,这是很有意味的现象。
第三是军事上的意义。古格地处西陲,是卫藏的门户,它的存在,起到了抵御来自西面及西南方外来侵略势力的作用。
第四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格地处卫藏与尼泊尔、印度、中亚、新疆的枢纽地带,它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
第五是它独特的佛教艺术,与卫藏地区有明显差别,在后弘期之初大量吸收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佛教艺术的养份,并在13世纪初形成独特的古格佛教艺术。
一个小小的古格,在西藏的发展历史上竟拥有如此之多的重要贡献,难怪值得细细琢磨。
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难解之谜太多:古格王朝历代国王的传承世系是怎样的?古格的国史究竟有没有?自然也包括众说纷纭的人口之谜。
古格本身就像矗立于廓大土林上的一个巨大问号,等待着解谜。
而到古格来的中外游客,其兴致多半也是被这个巨大问号勾起来的。
迷人的古格,谜一样的古格。其实并不一定是这个谜真的难解,而是我们太少耐心——这里的艰苦使我们很难踏踏实实地住下来,认真解谜。
幸而踏踏实实肯呆下来用脚来做学问的学者还有,如我所接触的张建林、宗同昌(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专家),还有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霍威、李永宪等专家。
面对红尘的纷纷诱惑,我们不能不对他们表示极大的敬意。(李泓冰)
上图:杨林正在研究托林旧寺的经书残片
下图:对古格情有独钟的摄影家宗同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