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 望 历 史——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
张晓凌
从作品的历史转变为艺术家的历史是艺术史的一个进步。这个转变让艺术史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艺术家的个性、事迹、轶闻、怪癖,甚至连他的生理特征都和作品一起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前者比后者更令人津津乐道。这就是“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为何把艺术家和作品放在同样位置的缘故。
通过作品的阅读,我们既能聆听到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故事,又能感受到每个艺术家不同的心路历程。这些作品本身,也许比艺术史家苦心孤诣地营造出的华丽文学更接近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作品”就是眺望历史。
历史最大的特征就是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即便表面上去断裂的历史,其内在的文脉仍顽强地守护着悠远的文化记忆。“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在参展艺术家种,既有穿越整个20 世纪的储养丰颐的前辈,又有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中年画家,更有近些年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的艺术观念、作品风格各具特色,迥然不同却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历史叙事。
为何取名为“世纪风骨”?这不仅因为参展作品所表现的雄健有力、泱泱大气的风格,还因为艺术家个人所表现出的风度、气概、仪态和品格。
老一辈艺术家以王朝闻、冯法司、罗工柳、彦涵、苏天赐、张仃、范婴子登、于志学等为代表。在他们的参展作品中,王朝闻的《刘胡兰》、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罗工柳的《前仆后继》、彦涵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均堪称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这些老艺术家在晚年仍表现出创作上的虎虎生气,执著于变法和创新。张仃的焦墨山水、于志学的冰雪山水、苏天赐的意象风景、范婴子登的泼彩花鸟都创造了超越传统的全新境界。
中年艺术家是中国当代美术的中坚力量。参展艺术家张立辰、贾浩义、石齐、张桂铭、申海涵、林丰俗、马振声、江文湛、朱理存、王成喜、吴山明、杨力舟、王迎春、姜宝林、刘大为、程大利、王天胜、杨松林、尚扬、田世信等均是声名卓著的实力派艺术家。他们的经历、作品清晰地勾勒出当代美术从70年代到90年代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创作历史就是中国当代美术史。
参展的中青年艺术家既表现出锐意进取的气势,又表现出创作上、风格上的成熟。王镛、冯远、霍春阳、陈永锵、王明明、范扬、史国良、何家英、周京新、艾轩、罗中立、何多苓、周长江、杨飞云、许江、韦尔申、丁方、阎平、王心耀、夏小万、顾黎明、杨剑平、周吉荣等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们大都成名于80年代,90年代至今的风格仍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性和实验性。
举办此展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再次重申架上艺术所具有的力量。近些年来,关于“绘画死亡”的预言一次次响起来,危言耸听吗?当然不是,由于新艺术的冲击,绘画自身的演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但绘画不会死亡,它会在蜕变中重生,这一方面源于人类普遍存在的审美需要,一方面是由于绘画还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历史上,死亡的只是坏的、拙劣的艺术,而不是某种艺术形态。
新世纪初的世界文化的格局呈现出罕见的复杂性,各种艺术观念、思潮在相互抵牾、相互渗透中向前推进。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应是艺术家不变的选择,这个展览的启示性意义也就在于此。
(内容提供:中华世纪坛宣传部 林思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