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拉,你会记得这大鼓的来历吗?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以北30多公里是赤道。越野车从基多出发,前往北部120多公里的木雕城阿 通塔垂。理论上讲,3月3日这天的拍摄已进入了北半球。
  《极地跨越》联合摄制队离开厄瓜多尔南部城市瓜亚基尔时,气温37度。许多人 估计到基多会更热,提前剪了小平头,有的买了吊带背心,有的买了短裤。谁知夜间到了基多 ,城郊山上12度。穿着短裤的摄制队员向穿夹袄的警察问路,看着很滑稽。基多海拔2880米左 右,周围有四座雪山,雪山上还冻死过人。前几天在秘鲁首都利马,那是终年无雨的城市。而 基多附近山区云雾缭绕,阵雨时常带着冰雹。队员们又都穿上了绒衣。
  在去阿通塔垂的路上,先到名叫奥特维勒的小镇。小镇里的印第安商品市场有足球场大,一 个挨一个带篷的小摊摆着印第安首饰、木雕、粗花毛衣。最多、最具印第安特色的是挂毯。这 里的印第安妇女和哥伦比亚的印第安妇女一样都戴窄沿毡帽,不同的是内穿白布衬衫,领口袖 口滚着手钩花边。男人的毡帽下拖着一条长辫,很像中国清朝男人。
  摄制队从南美洲的椎角向北行进拍摄到这里,看到了贸易活动最活跃的印第安人。奥特维勒 小镇附近的阿通塔垂,又叫木雕城。当地华侨介绍,专门制售皮件、皮工艺品的皮城也在这里 。这里不仅出现了专业的印第安商贩,还有许多制售合一、前店后场的印第安商品店的店主。 一家用木织机编织印第安挂毯的“专业户”首富,由于产品名声在外,已置下一台丰田越野车 ,家里还装有电话。多数印第安人仍然从事农耕,制作手工艺品只是副业,效益很低。看看举 着小商品跟汽车跑的小孩就能理解,这里印第安人的商品生产也存在马泰效应、两极分化等现 象。
  和智利圣地亚哥印第安工艺品村的乐器制售商一样,这里的乐器商除了会做乐器,还都是很 好的演奏师。奥特维勒附近印第安村何塞?路易斯?贝昌巴家有个乐器陈列室,满墙挂着各种各 样的印第安乐器。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走了一拨来一拨。 屋角垛着一堆竹管,做排箫用的。贝 昌巴选好一把竹管,按音高比划着用刀转圈一一割成需要的长度,口吹试音,顺序摆好。现在 用两个竹片把竹管一夹,用彩线缠紧,一个排箫就做成了。
  贝昌巴朝屋里喊:“葆拉!”他五岁小女儿跑来,送来两轴彩线,就往贝昌巴的膝上一趴。 葆拉头是圆的,脸是圆的,眼睛又黑又圆。头发黑亮得像乌鸦翅膀,梳成两条小辫,就像印第 安版的邓波儿。葆拉比邓波儿害羞,不说话。发现很多人看她,她就会唰地低下头。 贝昌巴绑好新排箫一试,音准还行。又从他妻子手中接过刚钻好孔的长笛试试,音也还准。 他边演奏边介绍,结婚用的长笛叫帕卡,穿山甲壳做的弹拨乐器叫塔曼哥。近两米长的木管长 号叫崩恰,比藏族寺庙里的法号小不了多少。贝昌巴说,崩恰以前是印第安人的“电话”,可 以隔着山沟传递信息。 贝昌巴还从屋里提出一面大鼓。
  有人做过调查,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发现了400个不同发声种类的1000种印第安土著 乐器,其中最主要的是笛和鼓。在西班牙殖民者占领拉丁美洲后的头几个世纪里,天主教会把 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视作异教的物品禁止使用。17世纪秘鲁的一位耶稣会传教士自豪地向教会汇 报,说他在秘鲁农村销毁了605只大鼓和3418只小鼓还有若干笛子。1614年,秘鲁首都利马大 主教下令销毁教区中一切印第安乐器。凡发现私藏禁品者,被罚在广场抽300鞭,然后骑上美 洲羊驼游街。20世纪70年代的智利军人独裁政府仍象当年的殖民主义者一样,下达过同样的禁 令,宣布一切印第安乐器具有颠覆性。
  贝昌巴一手击鼓,一手端着排箫吹。他的大女儿西雅也吹排箫。葆拉拎一串树籽合着爸爸的 鼓声抖出清脆的节奏。她在这个小乐队前面,仰着脸才能看听众。 贝昌巴曾带一支乐队应邀到日本演出,今年10月还要到日本演出。他还出售乐队的CD盘。印 第安民族音乐借助国际文化市场和电声媒体走出拉丁美洲,全世界都听得到用排箫奏出的安第 斯山印第安民歌《雄鹰飞过》,并感受到脚踩白云的眩晕。 那末,葆拉,你会记得这大鼓的来历吗? (叶研)

贝昌巴做好排箫后试音
贝昌巴一家演奏印第安乐曲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