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踏尽崎岖古道长 |
|
三月份的雨夜,秘鲁山区还不算太冷。库斯科开往马丘比丘的列车行车到104公里的地方停车3分钟,停车的地方连站台都没有。《极地跨越》联合摄制队的一个分队下火车,就地扎帐宿营。
库斯科是古印加王国的首都,和马丘比丘、萨克萨瓦曼并称印加三大石砌建构城市,1533年被西班牙人攻占后成为废墟。如今库斯科主要建筑,上半截是西班牙风情的楼房,下半截坚实的石墙石基是印加人的遗迹。摄制分队从库斯科出发到马丘比丘,中途要拍摄印加古道。行前分队访问了当地71岁的考古学家路易斯博士,路易斯委托分队带给他的学生、马丘比丘管理处负责人费尔南多一个会议通知,并有意识地将这个口信打成“基普”(当地克丘亚印第安人的绳结),交给摄制队节目被告人田野。
翌日摄制分队分队醒来发现,宿营地在一个葱绿的峡谷中,而且走过一座吊桥就有一个古印加驿站——恰恰潘帕站。驿站只剩了石墙,没到马丘比丘,摄制分队就领略了古印加人石砌建筑技术的精湛。石缝插不进刀片的人字山墙看得出原来屋顶的形状,墙头有石孔、石榫用来捆扎草排。石墙围成驿站的几间住房、骆马圈和一个比所有住房加起来都大的祭祀厅。一块天然巨石凿出台阶被作为祭台,凿出的浅石槽用来洒酒祭祀。几乎所有克丘亚印第安人的石砌建筑都选择了一块巨石作祭祀和崇拜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建筑实际上是依“石”选址。印加古道上每8公里就有这样一个驿站,供信使和驼马商队休息住宿。
分队踏上古道向马丘比丘出发,爬升到3000米。一路地貌随着高度变化,从兰花盛开的热带雨林到植被稀疏的干旱山地。路宽不过1米,在险峻的群山里蜿蜒起伏。坡陡的地方砌着石台阶,通过峭壁的地方砌有石头路基,山谷中还架设了桥梁。。中途分队路过一个凉亭,是贝壳形的单面走水半开放的草棚。当年的克丘亚人信使在这里小憩,喝一点甜草汁或玉米酒补充体力。在信息紧急时,凉亭也是信使的接力站,信使在很远的距离上吹海螺通知下一站准备接应。
南美洲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没有马和车辆。这种供骆马队和信使走的路,在1200年至1530年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是印加帝国统治者政令下达的通道,也是印加人生产生活、进行贸易的交通动脉。当时的印加统治范围南起智利中部,北到哥伦比亚,包括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是1000万人口的泱泱大国。相应的道路建设有沿海石板路和高原山路两条南北干线。印加人在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过程中往往切断古道上的桥梁,印加人躲进深山后,道路失修,被疯长的植被湮没。现发现23000公里古道,据估计整个古道系统有40000公里。
山雨阵阵,阴晴交替,队员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行至下午3点,到达一个名叫“温尼文纳”居民点遗址。45度斜坡上,石砌的梯田和住房形成蔚为壮观的一片灰色,镶嵌在巍峨的安第斯山上。向导说,大斜坡下和坡上分别各有一个同样规模的居民点。至于为什么在这么陡的坡上垂直地选了三个地方建村,向导说,恐怕是为了增加土豆的品种。三个高度分别产出低湿地带的土豆、山地土豆和高寒地带的土豆。印加王国把土地按人口分给居民,石砌梯田规模和人住的房屋数量正好符合人口和土地的比例。王国实行的劳役的一种,就是建筑城市和道路。只有古道边所有的劳动力都参与修路,这样大规模的道路网才可以想象。道路不仅垂直纵向地沟通了三个村落的往来,也使山里的兽皮、干肉、羊驼毛、成布和山外的水果等物产得到交换,形成了印加时代的贸易。
下午5点,攀上一道山脊,所有队员汗流浃背地通过山顶的一道石门,都为眼前一个巨大的盆地所震撼。峥嵘的群山环抱着一座小山。小山顶部呈马鞍状,马鞍的一头耸立着突起的尖峰。阳光从云层射出,勾勒了一片花岗岩建筑的金色轮廓——马丘比丘。 (叶研)
|
|
|
古代驿站 恰恰潘帕驿站 |
|
过吊桥 |
|
印加古道(1) |
|
印加古道(2) |
|
印加古道的螺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