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讲述着自己的历史


火车头是拆了墙搬进来的
  美国城市里,但凡一个地方有点什么讲究,就设一个博物馆。《极地跨越》联合摄制队芝加哥分队一天串四个博物馆,还远远没拍个大概其,270多万人的芝加哥市有50多座博物馆。摄影博物馆、海明威纪念馆都算不小的专题展览馆,连自行车博物馆都内容充实,通俗而不不失严谨。

  本来历史不久远,1837年设市,30年的桥要动一动就得经过特别批准,所以某件实物,诸如包碳熨斗、旧相机、电风扇、手工用具、民间家什、衣着鞋帽,不说用有点来历,如果沾得上民俗的边,搞不好就得进博物馆。展示上世纪芝加哥特色的蓝调爵士乐,除了乐器和酒吧陈设,连带着四十年代听爵士的妇女的时装也摆了一屋子。既不厌其琐碎,也不厌其大。消防车可以展示,火车头拆了墙

历史博物馆管理员讲解芝加哥大火

也得挪进去。与慕尼黑市的德意志博物馆并称世界科技博物馆双雄的芝加哥科学和工业博物馆里,干脆停放了一艘长77米的德国U-505号潜艇。

  芝加哥各博物馆海纳百川,收藏广博。世界五大美术馆之一芝加哥美术馆几幅法国印象派真品,在世界上颇具声誉。而它东方部的中国战果时期的青铜酒器和唐寅的《夜饮图》,就不知什么年代、什么方式流到这里的了。上世纪90年代在芝加哥附近发现了一副恐龙骨架,搬进自然史博物馆1000平米的大厅后,博物馆也就中心偏移,被人称为恐龙博物馆。至于该馆印第安文化的展室,展品当然远逊于拉丁美洲的任何一博物馆,只好用模型、图画代替。好在美国人做沙盘模型、灯箱蜡像是高手。加上声光电等手段的娴熟运用,一切直观地展示于观众。

历史博物馆外景实际上很现代

  和中国一样,实物展品是严加保护的。既保护,就真地没人动手。但可以动手的展室更多,这里鼓励多于管束。海洋、天文等博物馆都是现代建筑,敞亮通透,以实物分割空间维度,随处都有电子屏幕供人点击查阅,形象的实验提示着人去动手演示。想用太阳灶烧水做饭可以,想乘缆车下矿井钻巷道也行。所以进博物馆是学校教学常用方法。一群群穿着校服的孩子,勾肩搭背、吵吵闹闹进了博物馆的大门,就像雪崩一样散开,像水银泼洒一样蹦跳着流进各个展室。实证精神和独立的思考在听、看、触摸中形成。科学和工业博物馆的宗旨正是“科学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工业则应用之以适应人类的需要。”与墨西哥城的人类学博物馆里孜孜不倦地探求本民族历史的印第安学生的严肃相比,美国孩子更显得轻松活泼。

名人的头发也在馆藏之列

  博物馆文化的差异,不仅在教化与培养之间,也不仅在备不备轮椅和儿童车之类人性化服务上。摄制队被特许进入历史博物馆四层馆藏室,在大片蒙了白布的展品中,管理员戴着白手套,在镜头前郑重谨慎地打开层层包装,展示了他们的镇馆之宝——林肯总统的黑领结和历史上几位著名总统、将军、州长的头发。的确,除了1871年的大火,芝加哥也没什么故事可说了。细微之处,反看出本身就是大博物馆的六朝古都北京,50年代拆牌楼,60年代拆城墙的短见。

摄制队拍摄美西战争纪念银杯

  差异出在历史态度上,也就引出对事实的不同立场。摄制队镜头从恐龙骨架一转,是前言不搭后语的一百多双鞋的展柜。和北美的雪鞋、意大利高跟鞋、蒙古靴、荷兰木鞋摆在一起的是中国三寸绣花鞋。不带偏见地说,就算反映某一历史阶段中国妇女的地位吧,还是叫人有些憋气。在历史博物馆的四楼馆藏室,两名管理员小心翼翼地揭开蒙布,摄制队员看到一座两米高的银制纪念奖杯。是当年70万芝加哥市民每人捐10先令打造的。纪念什么?纪念美国和西班牙打的那场战争,结局是美国得胜,扩张了在太平洋势力范围。

生活用品也不嫌琐碎,该收藏就收藏

  前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西半球),五一劳工运动的策源地芝加哥冷冷清清。美国规定的劳动节在9月。同是在芝加哥起源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听说在当地也没几个人庆祝。在芝加哥,50多个博物馆讲述着他们眼中的历史。
  
(叶研)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