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果子节与兔爷摊 |
|
|
|
|
|
中秋节正逢诸果成熟上市,是个果子秋,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 《京都风俗志》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尤其是前门外和德胜门内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果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今日是几来?十三、四儿来!您不买我这沙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 这些果品除了供人品尝外,主要是用于送礼的上供。因此,果品和装璜都十分讲究。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将用纸剪的“福”、“寿”、“佛”字等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等果子成熟之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精美绝伦,引人喜爱,但索价甚昂。 凡用来馈送亲友的,一律都装在特制的小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果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门票,更增加了节日气氛。 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兔爷摊子。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兔儿爷一般多是人形兔脸,长耳顶盔束甲,带有纛旗。骑在猛虎身上,有如将军。大的后背还要插上一把宝盖式的伞。有的则“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极简陋的仅是一小白兔捣药而已。这乃是一种泥塑玩具,供给儿童们节日娱乐玩耍的。 正像清方元昆在他的《都门杂咏》中说的“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小孩们在八月十五前后,摹仿成人供兔爷玩;“摆佛佛儿”玩,这是旧京特有的风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