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昔日狂飙 难归故里
03.28 18:27


   
    提起野马,立刻会使人们想起那些与碧水蓝天为伍,纵横驰骋在广袤无垠草原上的精灵。
   
    在100万年以前新疆这片广阔的草原上,到处奔驰着这种美丽的动物,它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马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它就是我们已知大部分家马的祖先——蒙古野马。由于他们硕壮的躯体和强悍的性格,在草原上几乎没有什么天敌。这些野马在野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直生活到20世纪初。但是到了1984年,我国和蒙古国却相继对外宣布野生状态的野马已经灭绝。
   
    2001年8月26日,经人工繁育的27匹蒙古野马,被放归到野外。野马,重新回到了他们曾经生活了上百万年的新疆卡拉麦里山,空旷的戈壁又迎来了他们昔日的主人。
   
    2001年8月16日新疆野马繁殖中心
   
    工作人员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今天对于所有工作人员和野马来说,都是意义重大。27匹经过严格挑选的蒙古野马将回到他们最初生活和消失的地方——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平时里和野马日夜相伴的饲养员,已经把野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孩子们即将出门远行的时候,他们在野马耳边仔细地叮嘱。
   
   

    野马们也好象已经知道自己将要离开繁殖中心,显得相当不安。平日温顺、可爱的野马,现在几个彪形大汉都无法制服,简单的体检花去了工作人员3个小时。
   
    体检后,野马被装进特制的木箱里,运上汽车,向放野地---卡拉麦里驶去。
   
    按照专家制定的计划,野马运到放野地之后,并不是马上就放归到野外。他们首先将在一个方圆4平方公里左右的人工围栏中进行一个星期的适应性训练,野马在这里逐步熟悉了放野地的环境之后,将被正式放归到大自然中。
   
    野马繁殖中心距离放养地大约四百公里。经过了5个小时的长途颠簸,野马到了卡拉麦里。
   
    野马的学名叫蒙古野马,也称作普氏野马。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野马种群,与家马最大外形区别在于,野马的嘴部比较宽大,这是由于它长期食用半荒漠的植物造成的,这与吃惯了精饲料的家马瘦长的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野马脖子上的鬃毛更是它野性化的一大特征,野马棕黄的毛色在100万年到现在都没有变化的,这与毛色各异的家马又是一大区别。
   
    不过,这种野马从发现到命名至今也只有上百年的历史。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三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发现了生存在那里的,世界上唯一的野马,以后这些野马就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
   
    自从普氏野马被发现以后,西方列强曾多次进入这个地区捕捉野马。
   
   

    被运往欧洲的28匹野马有16匹送给了当地的马戏团,剩下的12匹圈养在一个农场。也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得这12匹野马得以繁衍后代。到1985年,这12匹野马的后代已发展到700多匹,分布于美、英、荷兰等112个国家和地区。
   
    至今在全世界范围野马的数量不足1000匹,是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的野生动物,这些野马由于近100年的圈养和近亲繁殖,种群严重退化体质已经变的极差。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将“普氏野马”定为一级,即濒于绝种危机的“濒危级”物种。
   
    1986年,英、德等国先后把18匹野马送还我国,中国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9000亩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野马的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刚刚从野马饲养繁殖中心回到家乡土地上的野马很不习惯这里的一切,除了一日三餐外,一连几天,野马都是懒洋洋的躲在事先为它们准备的遮阳棚下,工作人员临时挖的引水槽,野马也是看都不看一眼。
   
    对野马来说,野外生存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饮水,野马在人工环境下已经生活了100多年,长期以来,他们引用的都是水质很好的自来水,而野外水源大多都是雨水形成的,水的气味和口感自然不能和经过消毒的自来水相比,难怪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野马一直不适应。
   
   

    在卡拉麦里地区夏季每天的日照时间长达17个小时,地表温度最高达到摄氏60度,长时间缺水,任何生物都难以生存。
   
    情急之下,专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让工作人员拿着水管站在早已挖好的水坑旁边,在野马繁殖中心,每次给野马喂水喝都是用水管,野马已经有了一种印象,只要一看见水管,他们就知道有水喝了,就会自动聚集在水槽的周围。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太阳肆无忌惮的挥发它的热量,大地被烘烤的发烫,马群这时再也抵抗不住炎热的天气,头马开始小心翼翼的向水坑走去。它用舌头轻轻的舔了一下,也许是太渴的缘故,它顾不了那么多了,大口大口的喝了起来,其他野马看见自己的头马都喝了,这才纷纷的跑到水坑周围。
   
    野马与我们人类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在一群野马中,总有一只身体最为强壮,体态最优美的公马当作领头马。
   
    “勇士”,就是放养马群中的头马,在群体中他就象是一个国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马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他、听从他的命令。
   
   

    同时,野马也是最以貌取人的动物,长的好看,身体强壮的公马总是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偶像”级人物了,所有的母马都会以和他生育后代为荣,而那些长的难看,身材矮小的公马却没人理会,有的甚至终生都没有母马相伴。
   
    1990年,“勇士”在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出生,他的父母亲是一对纯正血统的蒙古野马,高贵的血统使得“勇士”一出生就显得与众不同。它长的非常快,当它2岁的时候已经高出其他同龄的小马一个头还多,长得象一匹真正的成年野马。饲养人员对它也是格外照顾,让他从小就跟着比他大很多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接受野外生存性训练。正是这样,“勇士”拥有着惊人的力量和胆识。
   
    对于每一匹成年公马来说,当上头马是它们终生奋斗的目标,“勇士”也不例外。
   
    最近一段时间里,“勇士”脾气变的相当暴躁,有时甚至隔着护栏也要与别的公马一决高低,碗口粗细的铁管,有时会被他一脚就给踢断。
   
    在野马繁殖中心,当时有两个家族的马群放在同一个围栏里,这也是工作人员有意安排的。短短5天之内,“勇士”在这两个马群中一连打败了15匹公马,一举当上了两个群体的头马,这在野马繁殖中心还是第一次。
   
    而那匹战败的头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母马群,而且还负了重伤。
   
    一般来讲,失去王位的公马是不大可能再夺回它的王位了。它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孤独地死去。
   
    饮水问题得到解决让专家们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但是新的难题又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从小生活在人工环境下的野马,经过人类几代的繁殖后,加上近亲交配,很多原始的本性例如记忆力和判断力已经消失了很多,而对于野外生存的动物来讲,这是致命的。如果判断不出那些是可以吃的草料,他们很可能误食有毒的食物,找到食物源后,而记不住地点的话,野外放养根本无法成功。
   
    而野马通常要花费一生中60%----80%的时间来觅食。经过长期人工饲养的野马,已经习惯了吃人们提供的现成草料。而为了让这些野马能够啃食野外的荒草,工作人员现在每天都逐步减少人工喂养的次数,并把人工配置的草料分洒到野地上,让这些野马在吃草料的同时,也能够啃食长在地上的野草。
   
   
    在90年代初期,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当时野马的数量只有20匹,为了让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能在新疆繁衍下去,野马中心在工作初期的重点是增加野马的数量,经过15年的科研攻关,目前,野马种群已由一九八五年引进的18匹发展到116匹。
   
    数量的增加,带来的却是野马种群体质的整体下降,因为现在所有的野马几乎都是上世纪初德国人在准噶尔盆地捕捉的28匹野马的后代,它们都是在人类的干预下不断的进行近亲繁殖,如今的野马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近亲繁殖带来的后遗症也随之而来,整个蒙古野马种群都有绝迹的危险。
   
    新疆野马饲养繁殖中心决定,从目前的一百多匹野马中精选出27匹,组成一个家族,将他们先放野到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放野,就是让在人工环境下繁殖的野生动物脱离人类的干预,将他们放回大自然中,依靠他们自己的原始本能进行生活,野外放养是目前世界上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比较理想的方法。
   
    可是对于这些在人工环境中生活了将近200年的动物来讲,放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动物学家认为,这次放野过于接近冬天,给野马适应和熟悉的时间太短了。
   
    野马在人工的精心饲养下,已经和人们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那些能够帮助它们在野外生存的本能却在不断消失。现在的野马就象是一个被大人宠坏的孩子。
   
    今天,科学实验告诉发现,马每个眼睛的视角都达146度,而且左眼与右眼所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
   
    在马的脑袋与四肢之间有一个盲区,一般来说,这一盲区有约120厘米,马为了看到这区域,所以总是不断摇晃脑袋。
   
    马眼看到的世界,和人类看到的不相同。这是因为驴眼的瞳孔是扁平的,可以把水平方向上的景物尽收眼底,马所看到的景物的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人类。
   
    一般来说,马都有很强的竞争心理,这是由逃避敌害的安全感演变而来的。
   
    当野马感觉危险来临时,尤其当陌生人或者其他生物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它们常常是“先礼后兵”,附有极强的示威动作。示威无效时,它们便露出野性,撕咬敌人。因此,马的正前方对人而言就是危险的位置。
   
    放归的日期渐渐临近了,这两天,工作人员发现一匹小母野马经常被头马赶出马群,只要它一靠近马群,头马就会对它毫不留情的撕咬,原来这匹小母马已经到了第一次发情的时间了。
   
    如果在平时,专家会很高兴,因为野马群又多了一位漂亮的公主。
   
    可是现在,在野外只有一个群体的野马,根本没有多余的群体来接受这匹母马,孤独的马匹在野外很有可能遭到其他动物的袭击。
   
    野马的配偶制度是极为严格的,所有的小马无论是公马还是母马在长到2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性成熟以后,就会被头马赶出这个群体,独立开始生活,这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野马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近亲繁殖。
   
    马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它们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来抵抗来自外界的危险。很多人都担心,这些由人养大的野马将来野放以后有没有能力应付野狼的攻击。
   
    前不久,野马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一只狼狗主动攻击野马群,野马群立刻做出了反应,领头的公马,对狼狗是连踢带咬。这也就说明,野马野放以后是有能力对抗野狼的攻击的。然而这匹小母马离开群体,它的后果可想而知。
   
    早在六千万年以前,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还没有完全分离,美洲大陆上生活着一种只有兔子大小的动物,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有马的祖先,人称“始祖马”。
   
    称之为野马的马科动物有四种不同的类群:真正的野马、斑马、野驴和未驯服的也就是俗称的半野生马。大约一百万年前马的家族分裂为两支:一支就是现在的野马和由它发展而来的现代马;另一支则演变为今天的斑马、驴和骡子。
   
    应该说,马是大自然的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它们身材高大,四腿修长,双目有神,生性骠悍,气宇轩昂。
   
    它的躯体像是被完美地设计过一般,长长的颈使它能站立着吃草,强壮的长腿便于它跑离险境。
   
    马后肢的高度和马的身长一样,马鬃末端到前胸的长度和马的前肢一样。这在机械动力学中取得了完美了协调,从而使马能够长时间奔跑,时速高达65公里。
   
    接下来的日子,帮助野马恢复野性将会是重中之重。
   
    8月22日上午,野马放养地突然刮起了大风。27匹野马就在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开始了放养前的最后一次野外适应性训练。
   
    按照专家的预定计划,野马今天接受野外寻找采食点的训练。这种训练和寻找水源地一样,是放养野马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野马不具备这种能力,根本无法在几千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生存下去。而且,很有可能闯进其他野生生物的采食区域,造成不必要的争斗和死伤。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专家打开通往两平方公里的大围栏铁门时,野马没有任何反应,好象对铁门外的世界充满了恐惧。任凭工作人员如何驱赶,野马就是不往铁门方向跑。
   
    这时,专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把野马平时最爱吃的草料放在铁门口,以此诱惑野马。可是,野马却假装没看见,一步也不想的走开了。
   
    磨蹭了大半天,当所有的工作人员已经跑地筋疲力尽时,野马却悠闲地在小围栏里散步。
   
    正当人们备感无奈的时候,一匹小公马“溜”到了大门旁,驻足门口,四处观望,却始终不愿再向前多走一步。
   
    也许出于年少无知,也许外面的世界太过精彩,这匹小野马转过头,一步一步地朝着大门口迈去。
   
    尽管这,只是一小步,但对整个野马群来说,这,却是一大步。随后,围栏里的野马紧跟着小野马,一匹一匹地走出了铁门。在人们的帮助下,这些阔别家乡许久的野马们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其实很早以前,人与马就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从甲骨文上的“马”字就可以看出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野马非常相象。它们耸拉着大脑袋,脖子上的鬃毛竖立着,腿很短,而这些都是典型的野马的特征。
   
    马的驯化比狗和猪都要晚。以前人们养马,是为了吃它们的肉,拿马皮用来做衣服。
   
    大约是在六千年以前,当第一个人突发奇想的骑到马背上的时候,从那一刻,人类的文明史就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骑在马背上的人,视野更加宽广了。而马把人们也带到了世界上各个角落。
   
    马的活动半径是三十公里,最多可持续奔跑两个多小时,经过驯化的马,在人为的控制下,每天可以长距离奔跑一百多公里。如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一个月可走三千公里。也就是说,马作为运动载体,使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900万至1000万平方公里。
   
    有趣的是,一些国家的疆域正好是这样一个范围。(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或者说,目前许多国家的疆界是在马力所及的条件下划定的,这也许就是“跑马圈地”一词的最早出处吧。
   
    早在七百多年以前,“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的最大的陆上帝国,就是在马背上产生的。所以这个帝国又被称之为“马背上的帝国”。成吉思汗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凭借他的马队狂扫整个欧亚大陆,这与蒙古人不断地从草原上捕捉大量的野马与蒙古马交配而产生的身材矮小、体格强健的优良品种不无关系。
   
    据元代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用于传递军情的马匹,可以持续奔跑十个小时,行程达二百四十多公里。
   
    设想一下,一个信使带着十匹骠悍的蒙古马,骑死一匹换上一匹,连续七昼夜只吃不睡,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地从东亚草原穿过整个亚欧大陆到达东欧,把大汗于一周前签发的命令递交到蒙古统帅的手里,然后与他的最后一匹马同时口吐白沫倒地而死。这就是人与马共同创造的伟大奇迹!
   
    欧洲许多城市的广场上,耸立着骑在马背上耀武扬威的雕像,这些人被每一个国家奉为民族英雄。
   
    在我国,很多文人,墨客也总是喜欢把宝马和英雄、美女放在同等地位。
   
    西汉演义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危急时刻也曾感叹到”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看来,项羽离开了乌骓马、虞姬,恐怕也就不是楚霸王了。
    而三国时期的”吕布、貂禅、赤兔马”更是一时之佳话。
   
    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的巨大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以致现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东西依然离不开“马”的概念。如马枪、马刀,甚至马路上的汽车功率都是以马力来衡量的。
   
    随后的两天里,野马消失很久的一些野外天性开始慢慢地表现出来。
   
    它们开始躲避陌生的生物,对靠近它们的人们变得异常警觉,就连平日里熟悉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
    现在工作人员已经不象往日一样给野马准备早餐,清晨,野马在头马的带领下,排成队,自己去野外寻找草料,渴了,野马会自动回到小围栏的水坑旁边。
   
    看来,野马已经适应了家乡,适应了放养地的泥土芬芳,适应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些,让专家和工作人员感到由衷的高兴。
   
    新疆冬季寒冷的气候并没有因为野马的到来而网开一面,入冬以来当地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30摄氏度,气候干燥,水源不足,冬季植被大量死亡。
   
    此时,野马似乎再也无法单独去抵抗大自然那严酷的生存环境。
   
    27匹放野的蒙古野马经过证实已经有三匹死亡,其中一匹就是被头马赶出群体的那匹小野马。怀孕的4匹马中,也有1匹流产。剩下的24匹野马一路跟着工作人员撒下的草料,撤回到了当初圈养的4平方公里的大围栏中。
   
    野外放野结束了。
   
    蒸汽机时代的到来,使马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消退。而导致野马最终在野外灭亡的真正原因,目前在生物界依然争论不休。
   
    最新的一种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一种“倒金字塔”模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地球上的物种空前繁荣.可是从那以后,生物种群开始了越走越窄的进化道路。
   
    哺乳动物大兴盛后,又发生了11次生物大绝灭。人们不难发现,兴盛的物种一次比一次少,灭绝的物种一次比一次多。据美国科学家统计: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至今,物种已经灭绝了90%以上,并将继续绝灭下去。
   
    按照这个理论,现在应该或者必然绝灭的不仅仅是野马,还有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麋鹿等等。而如今,这些珍稀动物在我们人类的帮助下依然顽强地生存着。抛开自然原因,我们人类在保护这些动物之前所做的一些事情也对它们的最终消亡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天山北麓的吉木撒尔县三台镇羊圈台子冯洛村有一位这一带最有名的兽医蒙古族老人孟克,据说他是目前唯一的一个曾经亲眼见过野生野马的人。老人今年64岁。孟克老人祖祖辈辈在这里以放牧为生,他本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吉木撒尔。
   
    据孟克老人介绍:在他8、9岁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这是野马、这个是野鸡、这个是野猪。那时候野马很多,没有人,树多的很,树大得三个人都抱不过来。
   
    冯洛村周围现在树已经很少了,原来大片的湖泊早也被添满,并且在上面种满了庄稼。村里现在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从事种植业,象孟克老人这样的以放牧为生的虽然还有几户,但也越来越少,因为附近可供放牧的草场已经不多了。
   
    孟克老人说:“最后一次见到野马是刚刚解放的那一年,(1949年)以后就没有了。人多了,草少了,马就跑了。
   
    历史上,野马主要分布在北起阿尔泰地区,南至天山的广大地区。由于北部乌伦古河沿岸地区冬季严寒,所以一到冬天,野马往往要从遥远的阿尔泰地区迁徙到天山北麓,在这里繁衍后代。这里纬度较低,冬季气候温和,积雪较少,是野马天然的越冬地。孟克老人所在的羊圈台子冯洛村就在这片区域内。
   
    谷景和,中科院新疆分院生化所的生态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野马、野骆驼等濒危物种研究。曾多次率领科考队,对野马活动区域进行了大规模考察。
   
    据谷景和研究员介绍,“现在的天山北麓和现在的卡拉麦里保护区南部的阿姆斯台一带,一年四季都在那儿生活。后来牧业发展了,首先把这里占领,把野马压缩到很小的地方。”
   
    从1980年开始,历时三四年的考察,行程近万公里,却没有丝毫找到野马在自然界存活的证据。这次大规模的调查虽然没能发现活着的野马,但却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描绘出近百年来野马活动区域逐渐收缩的变迁图。
   
    可以说,人类持续不断的毁林开荒和发展牧业,造成草场退化,从而导致野马栖息地逐渐减少。人进马退,这也是野马种群逐渐消亡重要原因之一。
   
    野马离开人类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挑战,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太正确。准确地讲,不仅仅是野马,我们人类同时也面临着大自然的巨大挑战。如今的自然环境,并不利于野马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生存下去。花费巨资进行的放野,会不会是我们人类面对残酷自然时的一厢情愿?
   
    野马存活到现在,按照生物学的理论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许多和野马同一个时期的动物,如今我们只能借助它们冰冷的化石躯壳来了解他们。而野马,至少是现在,还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这,也许纯属生物进化中的一个偶然。也许是上天给予我们人类的一种暗示,那些现在还大量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他们以后的遭遇,会不会还要继续延续着今天野马的故事?
   
    在我们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却剥夺了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生活的权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大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的趋势远远超过我们人类所能够控制的范围。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消失在自然界,或者成为下一个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物种?
   
    我们真的希望,这,只是一个也许……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在救助濒临动物的同时,也在救助我们人类自己。
   
    野马最新报道
    27匹普氏野马自去年野马放归之后,因为经受不住新疆寒冷冬季的侵扰,到目前为止,已先后有两匹失踪。现在余下的24匹野马已被送回新疆繁殖中心。而且这些野马的健康状况已有了很大的好转。据新疆野马研究中心的谷景和教授介绍,去年新疆的冬天气温如此之低是史科未及的,余下的24匹普氏野马将在2002年4-5月份陆续进行第二次野放。这些野马计划分成两批进行野放。每次8匹,分两个种群。每个种群有一只头马。第一批野放将从24匹中挑选出8匹身体素质较好的野马野放。余下第二批将从余下的野马中挑选出8匹野放。新疆繁殖中心将对每匹放归后的野马进行无线电跟踪,以求全面的掌握每匹野马的最新动向。今年新疆繁殖中心计划在野马越冬的地方建成一个面积大概500-600平方公里的禁牧区,禁止其他动物在其中觅食、活动。为普氏野马创造一个良好的过冬环境。(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李霞)
  


甘肃湾腰墩自然保护区将放养首批野马 (2002年03月29日)

被劫掠的野马 (2002年03月29日)

放生野马 回归自然 (2002年03月29日)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