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长江中白鳍豚远少于100头 国宝白鳍豚面临灭绝
06.13 10:10


    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美丽、更稀有、更濒危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正在走向灭绝边缘。
   
    水生生物学家警示:白鳍豚总数已不足100头,如再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它将在20年之内彻底灭绝。
   
    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孤独中日渐衰老。
   
    美丽的动物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专家说,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关于白鳍豚,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代就有记载。一部名为《尔雅》的古书,对白鳍豚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作了比较科学的描述。
   
    到了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笔下,更把白鳍豚拟人化了。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白秋练》。描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白秋练,与一个名叫慕生的小伙子相爱,结为伴侣。而洞庭龙君却要纳白秋练为妃,逼白母交出秋练,白母不从,受龙君惩罚,结果现了原形--原是白鳍豚的化身。
   
   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神女”、“水中大熊猫”、“活化石”。它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眼睛很小,嘴似长剑,背鳍为三角形,尾鳍又大又扁。圆圆的鼻孔长在头顶,形若海豚。在水中,白鳍豚来去倏忽,翩若惊鸿,可望而不可即。它的后腿已退化消失,仅留下后肢骨骼的痕迹,前肢演化成鳍肢,像鱼类的胸鳍。它游动时和鱼类一样,靠的也是尾鳍。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豚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左右;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左右。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由于白鳍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里,视觉器官退化。不过,它在大江里却非常灵活。因为它有一套得天独厚的声纳系统。它的前额呈球状隆起,像聚焦的透镜,是声纳发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靠声波回弹来识别目标和捕食猎物的。白鳍豚的皮肤构造也很特殊,皮是双层结构,上有许多管状海绵物质,游动时互相滑动,能减少水的磨擦力。当它快速冲驰时,连全速推进的鱼雷也相形见绌。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悲惨的命运
   
    据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白鳍豚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先锋博士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白鳍豚的种群数量为400头左右。198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湖北枝城到江苏浏河口的1628公里长江江段,共有白鳍豚48个群体,总数量下降到约300头。1990年调查不足200头,1994年调查已降到100头以下。现在,白鳍豚种群数量仍在迅速减少,濒临灭绝。
   
    实际观测也证实了白鳍豚面临灭绝的趋势:1997年,农业部共调集渔政船53艘,组织沿江渔政人员和科技工作者300多人,分成22个考察组,对长江口至湖北宜昌的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支流的不同地区,进行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鳍豚25头次,分析结果认定共观察到白鳍豚13头。1998年,农业部再次组织渔政船18艘,分别对长江和洞庭湖、鄱阳湖的重点地段进行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鳍豚7头次,分析结果认定为3头至4头。1999年,农业部再一次组织长江白鳍豚同步考察,只观察到白鳍豚5头。
   
    中科院院士朱作言说,目前长江里的白鳍豚远远少于100头,白鳍豚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为物种的消亡规律是:减少到一定数量就很难恢复了,而不是以最后一个的消亡为限。专家们按多年来白鳍豚的下降率计算预测,在今后不到10年时间内,白鳍豚很可能减少到只剩少量残余个体。到那时,即使再采取拯救措施,也将会因为近亲繁殖和基因退化,导致白鳍豚不可避免地彻底灭绝。
   
    白鳍豚濒临灭绝主要是人类威胁所致。调查表明,一是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各种机动船成倍增长,昼夜不息的机动船螺旋桨在长江上劈波斩浪,常常造成白鳍豚非正常死亡。二是滚钩、迷魂阵、电打鱼、毒鱼、炸鱼等非法行为屡禁不止,使一些白鳍豚死于非命。三是长江水质污染,非法采砂,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支流湖泊大多修了坝闸,水文地理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既破坏了白鳍豚长期适应的生态环境,又使作为白鳍豚食物的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大量减少,对白鳍豚种群繁衍极为不利。
   
   专家们感叹:长江不再是白鳍豚的乐园,人类已成为白鳍豚的天敌!
   
    命运多舛的白鳍豚,在自然界的处境令人担忧,其人工饲养状况更不容乐观。1980年初,一头受伤的雄性白鳍豚被科学家从渔民手中接到水生所疗养,取名叫“淇淇”。从此它在水生所栖息下来,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如今,“淇淇”已经24岁了。尽管一直受到科技人员的精心照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孤独中日渐走向衰老。最新的体检表明,“淇淇”的多种生化指标都已老化,而且在水中游速减慢,连捕食活鱼的能力也大为减弱。
   
    我国曾人工饲养过多头白鳍豚--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饲养过“容容”、“联联”;江苏省有关部门饲养过“江江”、“苏苏”。可惜的是,它们相继因伤病而死去。1986年,科技人员历尽千辛万苦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珍珍”。科研人员原以为给“淇淇”找到了配偶,人工繁殖和科研有了希望。但事与愿违,两年半后,还未达到性成熟的“珍珍”不幸死于肺炎。
   
    1995年,科研人员历时一个多月,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还未命名的白鳍豚因触网而死,令专家们痛惜不已。
   
    严峻的现实
   
    一些外国专家在了解白鳍豚的现状后预言:“白鳍豚将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个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白鳍豚是中国的特有种,迄今既未获得人工繁殖成功,又未在其他任何国家得到保存,它的灭绝所造成的空白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面对白鳍豚如此险恶的处境,心急如焚的科学家及关心白鳍豚的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原地保护、人工繁殖、克隆技术以及迁地保护等多种方案。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说,原地保护,就是让白鳍豚在长江中自然繁殖发展,这当然是最好的愿望。但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长江水环境日益恶化,白鳍豚已无法在长江里生存繁衍了。寄希望于人类活动因此而减少,让长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在可预见的未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原地保护只能是等待灭绝。
   
    人工繁殖是拯救野生濒危动物有效途径之一。大熊猫、扬子鳄等珍稀动物的人工繁殖成功,使它们走出了面临灭绝的险境。近20年来,有关部门和专家们致力于白鳍豚的人工繁殖,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离成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专家说,豚类是难以人工繁殖的动物,美国研究海豚人工繁殖,搞了70多年还未完全成功。
   
    为了进行人工繁殖研究,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捕豚队,10多年来在长江上进行了多次围捕,一共只捕到3头白鳍豚。除长江天鹅洲保护区1996年死亡的一头以外,1986年捕到的2头也早已因伤病而死亡。现在,只有武汉东湖之滨的白鳍豚馆内还饲养着一头老豚“淇淇”。“淇淇”是22年前由渔民捕获的,中外科研人员对它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
   
    那么,白鳍豚能否克隆呢?朱作言等专家说,克隆白鳍豚现在不过是理论上的概念和良好的愿望,目前克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专家们分析说,一是克隆要建立在对其繁殖生物学相当了解的基础之上,而现在对白鳍豚的繁殖所知甚少。二是可作为克隆载体的白鳍豚几乎没有,克隆等于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再说,即使克隆白鳍豚能取得成功,其基因的多样性消失,将会导致白鳍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样可能使物种走向灭绝。因此,白鳍豚拯救工作不能指望克隆技术。
   
    中科院院士朱作言、刘建康、陈宜瑜和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专家认为,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逆转,实施迁地保护已成为拯救白鳍豚的唯一选择和最后希望。他们建议国家拨出专款,农业部、中科院组织有关科研和管理人员,组织有力的捕豚队伍,制造专用安全高效捕豚设备,再组织几次大规模的捕豚活动。尽可能地把长江里为数不多的白鳍豚捕捉起来,放到石首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和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白鳍豚馆,进行迁地保护和增殖。
   
   专家们说,天鹅洲保护区不是人工饲养,而是半自然保护区。白鳍豚的“近亲”——江豚已在天鹅洲迁养繁殖成功,为白鳍豚迁地保护提供了范例,让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如果能捕到十几头雌雄白鳍豚放进天鹅洲保护区,就有希望慢慢繁殖起来。他们呼吁抓紧时间作最大的努力,拯救白鳍豚还有希望。如果再等3年至5年,即使国家有再大的投入,白鳍豚也很难抢救了。(记者陈新洲杨希伟)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新华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