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首位中国人徒步穿北极
08.06 09:44


    帐篷失火、掉进冰缝、被熊跟踪,刘少创历尽艰辛
    冰天雪地中的刘少创:
   

    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考察,他放弃了比较安全的到达方式,选择单人徒步前往北极点;在浮冰上呆了一个多月,帐篷失火、掉进冰缝、被北极熊跟踪,历经考验,他最终到达了地球最北端;但遗憾的是整个行程不是一次性完成,他决定,明年继续实施勇闯北极的探险计划……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科学家们刚刚开始在北极建立中国首个考察站的时候,他一身风尘地回来了,成为单人徒步无后援闯北极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就是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刘少创博士。面对记者,刘博士讲述了自己的科考与探险活动……
   
    选择
   
    徒步比乘船更能了解北冰洋
   
    今年2月21日,刘少创带着他的科考设备、探险器材登上了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班机。2月23日,他从莫斯科转机来到了俄罗斯北部一个叫哈坦加的小岛,小岛位于北纬72度,已在北极圈以内。
   
    3月3日,俄罗斯的直升机将刘少创和另外两支澳大利亚探险队一起送到了北纬81度的北极角,一个星期前,南非著名探险家迈克·豪恩刚刚由此踏上向北极点进发的征程。3月4日,刘少创开始滑雪向北极点进发。“2月底3月初是由北极角出发去北极点的最佳时间。”刘博士说,“因为在这个时候,北极刚刚过完极夜进入极昼,冰冻得也比较结实,容易行走。”
   
    其实,到达北极点有多种方式:除滑雪以外,可以坐直升机直抵北极点或是乘坐破冰船于每年六七月份浮冰松散的时期直接深入北冰洋腹地,也可以利用狗拉雪橇,甚至可以利用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等。
   
    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既费时又最具危险性的徒步行走方式?刘少创解释说:“徒步行走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对北冰洋的直接认识,而且沿途可以做一些很细致的科考工作,采集一些数据,如海冰厚度、海冰漂移、温度、风力、气压等,为以后做遥感和大规模的冰上考察积累原始数据。这是乘飞机和坐破冰船所实现不了的。”
   
    历险
   
    步枪子弹让北极熊掉头而去
   
    从去年开始,刘少创已经在为这次北极考察做准备了。雪橇、帐篷、睡袋、雪靴、铱星电话、太阳能充电器、燃油炉等探险器具以及一些科考设备都是他反复比较、精心挑选带上的,像铱星电话、炉子这样的北极必需品他还带了双份。因为是采取无后援的形式,所以刘少创必须自己拖着这些重约160公斤的装备独自前进。
   
    “我预备了两个炉子,但想不到的是,两个炉子都坏了。在冰天雪地的北极,没有炉子就无法吃上热的食物、喝不到热水,衣物也没法烘干,这样下去旅程是没法继续的。”刘少创向记者回忆了那次惊心动魄的生死之劫,“那天我走得太累了,就挑了个地儿支起帐篷。生火做饭时,一不小心点着了泄漏在帐篷里的燃料,火苗直蹿到帐篷顶,我当时吓得一下跑出了帐篷。出来一想不对,重要的通讯设备都在帐篷里,如果烧了,就再也联系不到基地,那就意味着没法走出北极只好死在这里。这么一想,便冲回帐篷,也不管火势大小,拿起睡袋就往炉子上蒙,好在睡袋够结实,被烧了一个大洞后火终于灭了,但仅剩的一个炉子也坏了。现在想起这一劫我都后怕。”
   
    由于洋流的作用,北冰洋上的浮冰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由此产生很多的冰裂缝。这对探险者的威胁是相当大的,因为浮冰下面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水,如果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避开冰缝,但还是在北纬89度附近掉了进去,好在出来得比较及时,才不至于葬身冰海。”刘少创说。
   
    “还有就是北极熊,这是北冰洋惟一的危险动物,它会吃人。有一只饥饿的北极熊一直近距离地跟踪了我一天,伺机攻击,吓得我晚上都不敢睡觉。还好我有准备,随身携带信号枪和步枪。开始我想用信号枪把它吓跑,可饿极了的熊竟不害怕,仍然尾随不懈,被迫无奈,我只好用步枪,擦身而过的子弹终于让那头熊掉头而去。”
   
    遗憾
   
    两个炉子坏了被迫终止行程
   
    经历了18天的冰上探险后,刘少创到达了北纬82度40分,由于两个炉子都坏了,被迫联系俄罗斯的直升机,回到了哈坦加岛。稍作调整后,他再次出发。
   
    这一次,他让直升机把自己放在了北纬88度的地方,又经过了18天,4月26日他到达了地球最北端的北极点。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出发已过去整整54天。由于在哈坦加作了休息和必要的调整,第二段路程他走得较为轻松。
   
    “虽然我也算是徒步走到了北极,但我还是没有实现从北极角走到北极点的目标。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多。今年从北极角出发的4支队伍,有3支中途退回,只有两名澳大利亚人组成的队伍走完了全程。”刘少创说。
   
    希望
   
    明年还要单人徒步去北极探险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刘博士不止一次说:“科学和探险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是密不可分的。”
   
    对这次北极之行,他也始终觉得科学意义远大于探险意义。他认为,北冰洋的资源分布与中国的气象、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探索这些关系一直就是中国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不过是当了一回先头兵,为中国的北极科考事业尽了自己的一分心。我对俄罗斯北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将来在北冰洋进行大规模考察时需要的通讯、补给和救援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同时也与俄罗斯的极地考察部门和航空公司建立了很好的联系,俄方愿意为我们将来的北极考察提供各种支持。此外,我还收集了很多第一手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北极生存的必要知识,这对中国以后的北极科学考察是很重要的。”
   
    “至于探险,从上世纪初美国人皮尔里到达北极至今,人类已经在到达北极点和横穿北极的探险中创造了空中、水下、狗拉雪橇、单人徒步无后援等各种纪录。但目前中国人仍然没有实现全程徒步到达北极点的探险,我准备在明年继续实施这一探险计划。”
   
    ■背景资料
   
    中国人北极科考历程
   
    1951年武汉测绘学院高时浏到达地球北磁极,从事地磁测量工作,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派沈爱民、位梦华和李乐诗3人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入北极地区考察。
   
    1993年高登义应挪威邀请赴北极进行“地球三极地区在全球环境变化中作用”的研究。
   
    1994年中国科学院祝茜博士赴阿拉斯加对北极露脊鲸进行考察。
   
    1994年中国科学院张青松教授和侯书贵博士赴阿拉斯加北极地区进行气候与环境变化考察。
   
    199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中国科学家首次完成了自己组织的北极点考察。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第一条。这次考察活动开创了中国北极考察史上的新纪元,中国于1996年4月23日被接收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第16个成员国。
   
    1999年中国首次组织庞大的国家科学考察活动,我国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首航北极。
   
    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刘少创博士从俄罗斯共青团员岛北端的北极角(北纬81度),开始单人徒步无后援北极科学考察。
   
    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行16名科学家在队长高登义的带领下,在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朗伊尔宾,建立了中国在北极的第一个科学探险考察站。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