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半壁江山白帝城
09.13 11:09


    
    船抵白帝城,几乎接近午夜了。长江在淡淡月光的映照下,泛动着粼粼的波光。江风徐徐吹来,夹带着江水的腥味和山野的花香。走出码头,仰首望去,一座拔地擎天的山城,正如万仞悬崖兀立于面前。
    
    这就是三国时期的重要遗址白帝城么?
    
    这就是令历代诗人流连忘返的诗城么?
    
    踏着一地细细碎碎的月光,通往白帝城顶的蜿蜒山路,正被一步步甩向身后。回头看,浩荡湍激的长江水,仿佛就从你的脚下奔涌而过。而雄伟巍峨的夔门,则依稀地耸立于不远处的前方。忽然便有种冲动,想对着长江放声歌吟: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然而,到底是李白的这首诗让白帝城出名,还是白帝城给这首诗添色,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这首诗早已家喻户晓,而白帝城的历史却未必人人清楚。正是为着探求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在这个星光点点的夜晚,我来了,来叩响白帝山的门环,也叩响一串历史的风铃。
    
    星光下的白帝城,显得格外的沉寂和悠远。满眼森森的柏树,宛如一团团黑色的烟云,轻轻地笼罩着山崖。偶尔从山崖露出的几堵断墙残垒,看上去就像岁月的根须,教人幽思。
    
    是啊,白帝城已有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它既是两位皇帝悲剧性的归宿之地,也是两代皇朝走向崩溃的象征之地。其中一位为叛逆皇帝公孙述,他曾是王莽手下的一员将军。王莽失败时,公孙述割据西南,并派兵镇守川东瞿塘峡口,又在白帝山据险筑城,不久自立为天子,号白帝。然而,公孙述这个皇帝公做了十二年,便被刘秀所杀。当地人民为纪念他,便在白帝山顶建了一座白帝庙,并供上他的塑像让后人祭祀。另一位皇帝则是刘备了,他自认为是汉室正统后代。刘备在关羽死后,一意孤行,发兵讨伐吴国,结果反被陆逊打得大败,以至火烧连营七百里,最后只好退守白帝城。不久,刘备病死于永安宫。临终前,他把独生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
    
    这就是两位皇帝与白帝城的一番来历。只是,当我来到白帝山顶,站在白帝庙的大门前时,我却有些迷惑了。明明门顶大书“白帝庙”三字,门两侧却悬着这样一副不伦不类的楹联:
    
    “万国衣冠拜冕旒,僭号称尊,岂容公孙跃马;三分割据行筹策,托孤寄命,赖有诸葛卧龙。”
    
    不难看出,楹联的作者褒贬分明,对扶植“正统”王朝的诸葛亮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僭号称尊”的乱臣贼子公孙述则加以恶意抨击。实在奇怪得很,白帝庙原为纪念公孙述而建,与刘备诸葛亮根本沾不上边。可不知始于何时,白帝庙内竟无白帝,而刘备横插一竿反成了庙里的主人,倒真是上演了一出“僭号称尊”的滑稽剧。
    
    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荒谬。难怪南宋诗人陆游也对这种现象深表不满,因而特作《入瞿塘登白帝庙》一诗阐明自己的立场:
    
    参差层颠屋,帮人祀公孙。
    
    力战死社稷,宜亨庙貌尊。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我欲伐巨石,作碑累千言。
    
    上陈跃马壮,下斥乘骡昏。
    
    是的,公孙述虽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始终不甘屈辱,当刘秀劝他投降时,他只是慨叹:“一兴一废都是天命,岂有投降的天子?”最后战死沙场。而刘备之子刘禅也是个亡国之君,可当邓艾的大军才抵城下时,他却叫人把自己的双手反绑了,然后倒骑着骡子走出城门请降。两相对比,具备“正统血缘”的刘禅,与被指称为“大逆不道”的公孙述,两者谁更丑恶,谁更可爱,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此时再看看门口那副楹联,居然能保留到今天,真是不可思议。
    
    而走进白帝庙内,这种不可思议依然在许多地方可见。比如,庙里的主要建筑明良殿,最初是祭祀公孙述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刘备的祠堂。里面不但供奉着刘备和诸葛亮的塑像,更有当年刘备托孤整个场面的再现,白帝庙早已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刘备庙。
    
    从明良殿出来,左边是武侯祠,右侧是碑林厅。碑林厅主要以碑刻的形式,展示了历代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陆游等到白帝城时所留正气名篇佳作,故白帝城也素有“诗城”之称。碑林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块精工镌刻的“凤凰碑”和“竹叶碑”。前者刻有凤凰、牡丹、梧桐三种图案,构图别致古朴,姿态娇憨可爱。由于这三者巨称“鸟中之王”、“花中之王”、“树中之王”,故此碑又称“三王碑”。后者粗看乃一株普通竹子,细看之下才现出一首诗来:“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诗虽然有点浅白,却因其由竹叶巧妙组成,更兼诗中透出一股浓浓正气,所以也很为人称道。
    
    从当年李白路过白帝城,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后,不少诗人墨客便接踵踏上白帝城这片神奇土地。其中杜甫还在白帝城住过近二年的时间,写下四百多首诗,几乎占他一生诗歌创作的三分之一。但杜甫没有李白初到白帝城时那一份邀月对饮的心境,更缺乏他那一腔纵舟放歌的豪气。因为杜甫到白帝城时,已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刚刚离开成都的草堂,一路漂泊而来,那种落拓与困顿自不必说了。然而,在白帝城期间,杜甫的笔依然饱蘸着忧国忧民的热血,依然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疾苦,以至常有“乱世诛求急,黎民糠敉窄。饱食亦何心,荒哉膏梁客”这样沉痛的诗句问世,尽管时隔不久他自己就死于贫病。
    
    而回过头来再说李白,李白最终也没能逃过像杜甫一样的悲剧。当他最后一次路过白帝城时,竟是作为一位被流放的犯臣。而这时他已是风烛残年、快接近六十的人了。难怪他面对熟悉的山水,却无昔日的心境:“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三年吟泽畔,惟翠几时回。”但他又依然对朝廷寄予一丝希望,希望能在他的有生之年,把强加于他身上的不白之冤洗刷干净。正是:“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
    
    唉,白帝城顶飘不尽的云啊,白帝山下流不断的水,你们何日才能为我们的诗人,流出一个清平天下来,飘出一番人间正道来?
    
    走出诗雨缤纷、意绪也缤纷的碑林厅,迎面就是观星楼了。观星楼底座为六边形,上面为双层飞檐,看上去气象高古,傲岸不凡。相传诸葛亮和李自成,都曾于此楼观测星象,占卜未来。只是两人最终都是失败者,这座观星楼是否在当年对他们起过作用,也是令人困惑了。
    
    倘若不是在夜晚,我一定会登上这座观星楼,倒不是想沾一点什么古风遗韵,而是听说从那上面,东可眺诸葛亮的水旱八卦阵图,西可览杜甫西阁的古建筑,北可睹公孙述的紫阳城遗址,南可见南宋时铁索锁江的残锈铁桩。而当你把眼光再往远处看去时,整个奉节内外、瞿塘上下,又将是江水与长天一色,山峦与烟云一色,让你在品味远古遗风的同时,也不忘拾起一阕现代的歌词。然后,你就不妨对着脚下的白帝城,轻轻地问一声:白帝城,你到底是一方福土,还是一块祸地?你到底更接近于诗城,还是更认同于帝城?“终久不凋零”的,到底应属于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更属于刘备与公孙述的霸业?
    
    夜渐深,月光如水,白帝城整个沉浸在一片静穆与冰凉之中。那在白天看来一定十分壮观的城门楼墙、画阁亭台,在此刻只能撩人一番思古情怀。正是:
    
    半壁江山留纪念,
    
    一楼风月助幽情。(董建伟)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人民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