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 国子监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当时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最大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提名并刻名于孔庙,从而光宗耀祖,在家乡刻立牌坊;还可飞黄腾达,在朝中作官。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依照"左庙右学"的建筑礼制,国子监的位置东邻孔庙。 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由于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国子监现为首都图书馆。 历史名称 祭酒:以官职而兼师的校长。 司业:副校长,负责全面的教学工作与执法事务。 监丞:教务主任,主管学规,督导教学。 博士:教师,从事阐明经说启迪领悟的教学工作。 助教:教师,以不同科目为分工从事教学辅导工作。 贡生:学生,各省推荐入学的品学兼优者。 八旗官生、监生:学生,花钱捐得就学资格,品学水平参差不齐。 号:学生宿舍。 交趾号:留学生宿舍。 南学:国子监南部助教官员与学生居住之处的俗称。主要景观 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三进院落,中轴两侧的建筑对称整齐。明代为青璃璃瓦顶,清代乾隆年间改为黄色琉璃瓦。 辟雍:清代皇帝的讲学之处。 辟雍为国子监的主体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辟雍位于中轴线的中心,第二进院落,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周围环绕着长廊,还环绕着水池和汉白玉石雕的水池护栏。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使殿宇与院落相通。 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 六堂: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作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车:位于在彝伦堂之后,第三进院落。建于明朝嘉靖七年(1528),设有祭酒厢房,即校长办公处;司业厢房,即副校长办公处。 十三经刻石: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石碑,原置放于东西六堂,县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 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 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