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的女作家,弗朗索瓦斯·萨冈。她的一句话一直令我深深感动:“我走进一家咖啡馆,在唱机盒里投下二十法郎,点一支那首在戛纳听过的乐曲,平添五分钟的忧郁。”用二十法郎为自己平添五分钟的忧郁,多么美好而优雅的人生! 世界的匆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与闲适失之交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历经数百年,从没有失去精彩的韵华。而什刹海,无疑是京城景致的精华,从辽金到现在,它为北京保存了一线珍贵的人文脉息。北京越是走向大都市化,什刹海的历史风韵就越显出不能忽视的价值。 今天,历经千年的什刹海,再次成为品味北京古都风韵与时尚的最佳去处…… 漫步银锭桥:细观京都的昨天与今天 过了地安门外大街,走过喧嚣的闹市,从烟袋斜街左拐,银锭桥就在眼前。早先的老北京,在这里能看到西山。“银锭观山”一景,是京城望西山第一佳处。 那时候,积水潭中部水面(即后海)的北岸(今烤肉季一带),是贯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码头。故此,银锭桥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当时湖内是“胪船蔽水”,岸上是车水马龙,酒馆茶肆、商贾戏班云集,盛极一时。在银锭桥还出现了什刹海东北望地安门和钟鼓二楼,西南望北海塔山的景致。沿堤垂柳,满塘枝荷;熏风拂水,藕香扑衣,别有境天。夏秋之季,游人接踵,茶社林立。 银锭桥以东的水面盛产荷花,是京城内赏荷最佳处,故名“莲花泡子”。昔年清朝贵妇,多来此赏荷。粉白黛绿,恰与湖光荷影相辉映,一幅绝妙的仕女图。 银锭桥周围的胡同、四合院是咱北京人的根。清晨走在其间,浓厚的市井风韵扑面而来。清晨,河沿上有慢跑的、晨练的、吊嗓子唱戏的。还有卖早点的:油饼、油条、煎饼、炒肝,各式各样,保准能让您大饱口福。走在胡同里,时不时能听见“吃了吗?”“您干吗去?”这样地道京味儿的问候。 前海连后海:眼花缭乱的文化风景线 玲珑的银锭桥,隔开前海和后海。直至今天,在前海的花园中每天还会传出阵阵豁亮的锣鼓点儿。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票友之外,还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票一出“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再来几声“好”,除了穿着打扮不同之外,五六十年前的光景也该是如此吧。 顺着银锭桥走,后海——这条北京城数百年文化沉积的历史画廊上有很多名人故居、纪念馆、祠堂以及四合院,幽静而闲适。老北京院落中有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惟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在后海,中国古建筑的内涵透过小小的垂花门可见一斑。从外边看,像一座极为华丽的砖木结构门楼。而从院内看垂花门,则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又似一面墙,高超的古代建筑设计,常常令参观的老外们惊叹不已。 桨声搅碎灯影:亘古明月映照红烛纸船 《燕京岁时记》中记述:“什刹海在地安门迤西,荷花最盛,六月间仕女云集。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丝垂,红衣腻粉,花光人面,掩映迷离。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矣。”因此,历代的高僧们在这里修寺建庙,而王公大臣们则在岸边选址筑府造园,名人们也纷纷迁居湖畔,这样,使什刹海周围的文物古迹遍布。 南京秦淮河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什刹海的水却净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憧憧,歌声细软,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幕似的。 如此多的王府建在其周围。如今的什刹海又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旅游公司仿照《清明上河图》订做了十几条古色古香的汴京古船。头戴斗笠、身穿黄马甲的船把式摇橹走船,白天船过银锭桥可到宋庆龄故居、广化寺和恭王府花园;傍晚则点起红灯,有身穿民族服装的女孩弹奏琵琶伴游。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从清清的水影里,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游人还可以将一只只载着红烛的小纸船放入湖中。古船、古曲伴着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早已不知今昔是何年了。 水边饮壶酒:京都文化底蕴润泽心田 诗人郁达夫说,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比起北国的秋天,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秦淮荡舟,同样难有京都文化的底蕴。 什刹海的前海东沿有几家吃喝的去处。坐在这里一边饮酒一边观赏湖面的风景。不管多热的夏天,晚上永远有风,一直吹到心里。现代人每每在这里静静欣赏后,离开时心境难免有一丝丝难以挥去的平静。那种潜移无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深润泽,与现代大都市文化形成的反差,总是促使人们不断地产生着疑问:现代人从心底喜欢、毫无阻碍地接受着中华历代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不是一种时尚?(刘葳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