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爱北京的7个情节
09.28 09:44


    贵气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说法:“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显然,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人格又最为重要。
    
    贵族精神既名之曰“贵族”,也就绝非轻易可以养成。它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能产生在农村及一些中小城市,而基本上只会是皇城文化、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应物。
    
    北京是中国的大脑,是中国最大最高贵的城市,贵族精神也可说是北京城的灵魂。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北京才成为中国最大气的城市。
    
    北京从来就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同时也敢于发表这些思考的城市。惟其如此,它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就连所谓“北京人什么话都敢说”,也有这种精神在内。它甚至使北京人的贫嘴让那些没见识、笨嘴笨舌的南方人羡慕不已。
    
    卧虎藏龙
    
    北京,够杂。
    
    随时冒出意想不到的人物,品种匪夷所思而独特性高。
    
    既有创造新经济奇迹的王志东、张朝阳,也有给年轻人带来巨大欢乐的崔健(曾经)、羽泉;还有青年经济学才俊张维迎,受到广泛欢迎的崔永元、爱恨交加的王朔……他们也许或者大多不是北京籍贯,但在北京获得了灵感和机会,靠北京的资源滋养获得了成功,北京人从来就认为他们是自己人。
    
    北京连老外都特杂,使馆的、通讯社的、外企的、亚非拉的、不懂中文的华裔、旅行团游客、背囊游客。还有一变种,即在北京混之有年、嬉嬉的痞痞的、操普通话的老外。
    
    还有,不管你是留长发或刮光头,穿不合身或不熨的衣服,风格不配套颜色不对称,裤脚一高一低,招摇过市,也只有在北京才如此不显眼。
    
    光是这点,我看北京已足以把上海比下去,继续守护前沿文化的火炬,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底层另类青年扑过来,等看到亮。
    
    上海人要明白,到北京,没人看你的衣服。一指你在北京穿衣服没压力,二指北京人种太杂,审美标准如无轨电车,没人懂解读你那身时装。跟潮流的上海人,香港人才是你的同种。
    
    北京就是自在。
    
    四合院
    
    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是有福的。
    
    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种历史感里,等于守护着祖宗的遗产,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福气吗?
    
    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为“一个盒子”。为什么要造这个盒子,因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圆地方的全封闭式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可算旧时代北京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据说,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才知道什么叫天伦之乐,以及什么叫大隐隐于市。
    
    北京的四合院是个可以无穷复制、放大的中国式盒子。虽然都叫四合院,但四合院也是可以分出贫富来,可以造得很简洁,也可以造得很繁复乃至豪华。许多遗留的王府、衙署,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四合院的结构。
    
    可随着北京城区的改建,四合院快拆得差不多了,只怕21世纪的文人怀旧时想住四合院,要比住五星级饭店难得多。北京确有星级饭店是模仿四合院建造的,即香山脚下的卧佛寺饭店,一律平房,带天井,室内不铺地毯,不设席梦思———代之以板床、藤椅,明清风格的木质家具。仿古的建筑,刻意呵护客人做一个传统的梦,却找不到住真正的四合院的感觉。看来这就是文物与赝品的区别。
    
    真正的四合院并不是一种形式,它更具有古老的内容。这只不起眼的盒子里装的东西可太多了。
    
    老舍
    
    北京,从古燕的蓟城到明清的帝都。其间王侯将相上上下下、文人墨客来来往往,尤其在五四之后,更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但是有一个作家,他的一生和北京难以分割,作品风格被称作“京味儿”作家的名字成为北京的象征之一,他就是老舍。北京成就了老舍的性格和一生的事业,老舍则把最精彩的文字,甚至于生命留给了北京。两者的遇合,成为这个城市永难磨灭的一道痕。
    
    京片子
    
    北京使用的是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的普通话,俗称国语,又叫中国话。操持各种方言的人到这里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说北京话,彼此之间的沟通方便,融入这个城市自然就快。
    
    我认识几位华裔教授,常回北京,再回到美利坚,说起北京服务态度之坏,就扼腕叹息道:再也不回去了。隔了半年,又见他打点行装。问起来时,他却说:骂人的京片子也是很好听的呀!他们还说:骂人的小姐虽然粗鲁,人却不坏,既诚实又正直,不会看人下菜碟、专拍有钱人马屁———这倒不是谬奖。
    
    80年代初的北京小姐,就是洛克菲勒冒犯到她,也是照骂不误:“别以为有几个臭钱就能在我这儿起腻,惹急了我xxxx拿大嘴巴子贴你!
    
    粗鲁虽然不好,民族自尊心却是好的,小姐遇上起腻者,用大嘴巴子去“贴”他,也算合理;总比用脸去贴好罢。这些事说起来也有十几年了。
    
    如今北京多了很多合资饭店,里面的小姐不骂人,这几位教授却不来了。我估计是听说这里满街夹杂着港台味的鸟语,觉着回来没意思。他们不来也不要紧,但我们总该留点东西,好让别人仰慕啊。
    
    北京男人
    
    北京男人,那可不是随便叫的,搁过去叫爷。现在虽然不兴这个了,冷不丁喝一声,也是爷们儿,拍拍肩膀,那就是哥们儿。
    
    北京男人讲究面子,够朋友,够义气,场面上的事情,难不住爷们。
    
    北京男人怕认真。混和玩儿,代表了一些典型心态,最怕的就是太当回事儿了。什么艰苦创业,什么坎坷荆棘,北京人讲话您省省罢,搁我这儿,女娲补天和家里糊顶棚没啥两样。
    
    北京男人说话大嗓门,有传道授业解惑之势,话题宽广,纵论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横说克林顿避弹劾空袭伊拉克平天下,话由基本上涵盖了每年的“××十大新闻”及新闻背后的新闻;话由多,能从亚洲金融反击战讲到二级半的段子和浅黑色幽默,再讲回知青学毛著,这种本事具有普遍性,如果按时下流行的方式进行全国范围调查的话,统计结果肯定是北京男人的平均分值高。和北京爷们儿聊过天儿的都深有感触。总结一把,大概是损、幽默、海阔天空。
    
    对于姑娘家的,北京爷们儿从来不会退缩的。见义勇为,英雄救美这档子事儿,可别让爷们儿赶上,如果遇到了,就算是敌人拿着雪亮的钢刀,咱爷们儿也敢我以我血溅轩辕。
    
    “我到北京当格格到北京就好像回家一样”
    
    北京虽然没有那些高科技的机动游戏,没有出名的“迪士尼乐园”,但是它有很多名胜古迹,好像故宫、长城、天坛等。这些古迹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那就显得它更加珍贵。
    
    当我游故宫的时候,好像回到清朝一样,自己好像当上“格格”了。爸爸、妈妈好像变成了“皇上”“皇后”,我好像是在自己的家里跑来跑去,那种感觉多么奇妙!
    
    ———出自香港幼儿俱乐部一个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语嫣)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