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10月8日(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朝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突然“驾崩”。 提起雍正皇帝,二百多年来常是民间传闻野史的要角,近十多年还成为电视“清宫戏”的大明星。人们对他的兴趣,多是“血滴子”暗杀、弑父杀弟“得位不正”,乃至暴卒的神秘。他定西藏、平青海之乱及“摊丁入亩”的政绩,知之者却甚少,这真是历史的不公。 ■评价一个帝王,主要看的是政绩而非个人品质 在清朝十二代皇帝中,雍正蒙受骂名最多。其实,在他统治下的13年间国运还挺兴隆,远非晚清那些丧权败邦之君可比。这个“四阿哥”(皇四子)得位伊始,从别的皇子贝勒到街巷好事草民便非议纷纷,都是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来论事。 解放后,周恩来客观地评价了爱新觉罗皇族的历史作用,说我们祖国的疆域主要是清朝留下来的。明朝虽是汉人当皇帝,却昏暗之极,有几代君主多年不上朝,后期统治区只有关内十八省。清朝由满族当国,按封建标准却没有昏君,几乎个个帝王都是宵旰勤政。满族入关时带来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作为“嫁妆”,接着康熙朝又平定了蒙古的噶尔丹部;雍正执政时,完善对西藏的行政管辖,设立了驻藏大臣,还平息了青海叛变;接下来的乾隆,再将汉朝便是国家西域的新疆收归版图。虽然以后在清末民国年间损失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但毕竟还是为中华民族留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就这一点而论,雍正算是功不可没。 雍正在位时,还干过几件载入史册的事,如将“摊丁入亩”制度全面实施,取消了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人口税,而只收土地税。老百姓由此减轻了负担,溺婴也大大减少,中国人口便从康熙初年的1亿激增到道光年的4亿(这是功是过后人倒有争议)。雍正还首下诏令推行官话即普通话,不过在宫中却维持本族落后习俗,听到满洲亲贵对他说汉语便发雷霆。对雍正谴责最多的是他搞特务统治,兴文字狱,禁锢社会思想。 ■野史上“改诏” 一事不可信,不过看来雍正对父皇确有亏心事 过去一些野史谴责雍正,说他在康熙病重时送上“参汤”,让其父迅速归天。他又让隆科多密改康熙的遗诏,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上下添了两笔变成“传位于四子”,由此取代了他同母的十四弟而篡了位。不过,从清宫习惯和文体来看,改遗诏之说不太可信。 满清自顺治入关后便受博大的汉文化包围熏陶,加上刚依照蒙古文创建的满文词汇又很少,很快便普遍使用汉文。不过康熙、雍正两朝对满洲亲贵们下密诏时,为了内廷的隐秘性却多使用满文,事关“国脉所系”的传位诏更应如此。即使用汉字,按当时的文法也不会用“于”而应用“於”。 雍正谋害其父一事,至今也无证据,不过,倒有蛛丝马迹说明此人继承皇权确实可疑。清宫档案中发现他刚即位时给隆科多的一封信,肉麻地称这位“舅舅”是“朕之功臣”、“旷世罕有之臣”。康熙临终前,由隆科多率御林军守护,他对雍正何“功”之有?语中当有隐情。雍正继位后起居也有奇怪之处,其父的寝宫他绝不去住,自己的陵墓也没选择在安葬父、祖的遵化县陵园,而是另在西面的易县开辟了一处新陵园(此后清帝才在东陵、西陵交叉安葬),仿佛很害怕冥冥之中的父皇。对当时迷信鬼魂的清室来说,这些举动只能用必有亏心事来解释了。 雍正继位后很快圈禁了早有权力之争的八弟、九弟,还下令将他们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满语为猪、狗),二人不久便暴卒。据溥仪之弟溥杰说,他在宫中便发现过雍正留下的杀弟密诏。将兄弟改畜生之名的举动,本身便反映出本人的荒唐下作。稍有点独立思考的人都会问,这两个亲王若是狗是猪,作为其亲哥哥的皇帝又是什么呢? ■是被吕四娘刺杀?是中风?还是死于丹药? 雍正帝生前疑团诸多,死因也是一个谜。据官方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公历10月5日)他还在批阅奏折,当晚“不豫”即不舒服,三日后便死于圆明园,原因不详。 一些野史乃至武侠小说津津乐道的,是被刺取头一说。谈的是雍正积怨太多,下令掘挖反清人士吕留良之墓并诛杀全家后,孙女吕四娘隐名学技,后来夜闯内廷砍下皇帝首级而去,西陵中葬的只是一具无头尸。不过,从清宫戒备的情况看,一女子逾墙入圆明园取头之说,有点近乎编造的神话。研究清宫档案的一些人根据症状记载,判断雍正是突然中风而亡。另外有人分析,雍正长期迷信方士道人,甚至与之称兄道弟,在圆明园内还让他们煮炼仙丹以图长生。服这种含有毒成分的丹药,极容易暴卒。在中国一部千年封建帝王史中,包括唐太宗等“明主”在内的众多皇帝都曾干过这种荒唐事,雍正也重蹈了覆辙。 雍正一生被神秘和疑案环绕,反映出当时清室内部权争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他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中间,本人和周围却充满阴暗气象,这也意味着清王朝即将走向下坡路。从这点看,雍正又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悲剧性人物。(文/徐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