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集大成的城市,它的深厚底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发掘和延续这座古城的大气、美丽。”了解到记者的采访意图,这是罗哲文说的第一句话。 很难想象,这位已经年近八旬的老人至今仍频繁奔波在祖国各地,作为梁思成的得意弟子、国家文物局的著名专家,罗哲文为古建筑的合理修复已经奔走呼吁了多年。他说,要在发展建设中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特别是要延续北京的文化。 保护古都风貌三年投入3.3亿元 “北京近几年来在历史文化古城保护方面的确下了很大的力气,当然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罗老一一向记者列举了北京古都风貌修复的一些具体建筑,如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十三陵、明城墙等等。罗老口中的大力气事实上是指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从200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决定3年投入3.3亿元对全市百余项市级以上文物建筑进行抢险修缮,使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后门桥、菖蒲河、东皇城墙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得到抢修,同时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改善了周边环境,恢复了历史景观,并首次向社会开放。一批长期被不合理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逐步腾退出来,以圆明园为例,截至2001年底,615户居民和13个驻园单位全部被迁出,解决了百年遗留问题,遗址得到全面考古发掘与保护。 “有关部门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了,而市民对这方面的认识也普遍提高了,这是让我最感欣慰的。”罗老告诉记者,从一个个具体的修缮单位到北京市成片的修缮区域,从点到面,古城的雄浑气魄正在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来。 修复明城墙材料结构全是原汁原味 “我们修缮古建筑,首先要搞清楚修缮的最终目的。”罗老说,“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固有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否则维修就毫无意义。” 如何达到修缮目的,罗老认为一句话:整旧如故。首先,要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思想信仰等内容。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在每一个时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它们都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其次,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主要是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如果在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结构,这一建筑的科学价值就会遭到破坏。第三,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古建筑中的建筑材料种类很多,有木材、砖、石、琉璃、铜、铁等。它们都是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的,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学原理的。如果随意用现代化的材料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材料,将使古建筑的价值蒙受巨大的损失。第四,要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方可成功。 “我们的明城墙修复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从古城砖到石灰砌起,都坚守了一个整旧如故的原则,虽然想再现原来的风貌已经很难了,但最起码大家能看出它的恢弘气势。”说到这里的时候,罗老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神采。 小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代表先进文化 “拆旧房盖新高楼就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吗?”罗老认为这种做法与营造现代化城市环境的新思路是背离的。 现在世界潮流讲究回归自然,高楼已经不是让人们刮目相看的东西了。当初纽约、香港建高楼有其自然历史的原因。现代化的关键不在楼层的高低,而在内部设施的先进与否。中国汉代就曾建过上百米的高楼,古文中也有“危楼高千尺”的说法。但后来我们的祖先认识到,高楼并没有什么好处。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天地应该相合,远天地之合,对人是没什么好处的。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要“接地气”。 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就是胡同和四合院。这些传统建筑具有和谐、有序、亲近、安静、舒适的特点,这正是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最理想生活状态。这些古老的建筑,不能因为它旧就认为是落后的,相反它们的品位是最高的,它们才真正代表着“先进的文化”。 年近八旬,罗老现在还在奔波不息,从长城、故宫等大作品的修复到明城墙、白塔寺等小精品的修复,罗老一个不落地参与其中,按他的话说就是:“只要我还有口气,我就要攒把劲,因为我知道古建筑修复路还很长。” “目前,整个社会的氛围是有了,条件也都具备了,我只是希望咱们文物保护的步子再跨大一点,跨得再坚实一点。”罗老说。(记者张晓娟) 新闻链接破解长城知识三大误区 长城的起点:过去大家有一个很大的误会,认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不仅小学、中学课本是这样写的,甚至《辞海》也是这样写的。国内有这种误解,国外也有。其实,1992年考古学家就肯定了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是长城的起点,史书也佐证了这一考古发现。 长城的功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然而,除此之外,长城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对外开放功用。秦始皇时沿长城12郡有大道相通,传递文书,商旅往来络绎不绝。长城和烽燧正是保证这些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节往来,商旅往来还都是走这条大道。长城烽燧正是沿此道修筑,用以保护被称作“丝绸之路”的交通大道。 长城的修建者:过去人们认为长城是汉族用于防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这实属又一个误会。其实,若把先秦各诸侯国家修筑长城除外,秦始皇以后汉族统治的朝代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只有汉、隋、明三朝,而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则有北魏、北齐、北周、辽、金5个朝代。所以,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专家简介 罗哲文 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 1940年考入当时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950年进入国家文物局工作,曾任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长期从事文物、古建筑研究、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文物、古建筑专家。 他是中国第一个古建研究机构的惟一传人。从抗战时四川宜宾的李庄来到临近解放的北京,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川南少年成为著名的古建专家。聆听过大师梁思成的教诲,感受过北平围城时的惊心动魄,经历过重修长城的辛劳欢欣,目睹过千年古都城墙的消没。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古建文物研究与保护事业的兴衰沉浮。著有《罗哲文建筑文集》《罗哲文长城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