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崇尚实用的中国民俗
11.15 14:53


    民俗之“俗”,就在于它没有高雅文化那样纯净与雅致,民俗是一种未经提纯的文化作为原生态的鲜活的文化,她具有朴实与生动的本色,充满野性与活力,并常常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在品味精致文化大餐的时候,不要忽略了俗民的文化,她不仅构成我们文化的底色,而且其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养料和发人深思的生活智慧。这里主要说说民俗的神秘特性,看看民俗信仰是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封建迷信”。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历史道路相关,中国文化传袭数千年,虽然文化人中很早确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传统,但在民间却传承着大量的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当然,民俗的神秘性长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尚无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应对自然与社会的挑战。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
    
    民俗的神秘性大致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人们在从事某项民俗活动时带有一种神秘心理。认为习俗之所以如此进行是因为具有一种神秘力量,如巫术信仰、动物崇拜、图腾与祖先崇拜等等,都有一种不可理解的神秘性;另一方面,有些民俗活动本身表现出一种神秘气氛,如各种驱邪赶鬼的神秘仪式等。当然神秘心理与神秘行为在民俗事象中往往是不可分离的。
    
    神秘性在巫术民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巫术民俗源于某种神秘观念,它的施行也大多依赖某种神秘行为,如鄂西“杠神”的法事活动就是一例。某家灾祸频仍,或家人久病不愈,人们就要请端公做法事,名为“扛神”。端公在堂中陈列各种法器,叫“扎坛”。一般法事有四堂:(1)开坛。擂鼓三通,让求神者到坛前禀告;(2)放兵。放出“四大元帅”所领兵马,捉拿作祟妖怪或为病人追寻魂魄;(3)观灯。焚香熏灯布,念咒语,脚踩门槛,从灯幕上观察邪魔鬼怪或魂魄行迹。(4)迭筛盘。把抓来的作祟物(多以蚂蚱代替)投入盘中,并陈香蜡纸草、五谷盐茶、符咒等,各敕上鸡血,然后送至大门外十字路口,放入茅棚中,点火焚烧,灾祸由此攘灭。从灯布、咒语、蚂蚱、鸡血等项目中,我们会感受到其中的原始与神秘气息。
    
    咒语是巫术中最为神秘的部分之一,它依据的是一种语言魔力的信仰。在任何的巫术仪式中,施术者都离不开咒语,只要念动咒语,似乎就有魔力发生。《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就是这一类咒术的夸张描写。民间巫术中使用咒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捕鱼者有捕鱼的咒语,如湖北黄梅湖区渔民每年第一次下湖前,都要举行“请令公”仪式,渔民在各自船头焚香化纸、鸣鞭,口中默念:“令公爹,把灵显,保佑我打鱼仓仓满”等,说是请得令公旨意后,才可以下湖捕鱼。狩猎者有狩猎咒语,现存最早的狩猎咒语是古老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农耕者的咒词早在殷商卜辞中就已有记录,如:“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就是一首祈雨的咒词。此外,医者、工匠、术士各有行业咒语,其中医家的咒禁还是古代治病的方术之一。语言的神秘观念又导致另一结果,即谶语的产生。谶语具有兆验性,属于预知巫术,它基于人们相信语言与事件之间有某种神秘联系的心理。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的合乎神意。北朝前秦苻坚即位前居洛门之东,时任龙骧将军,封于东海,有人劝他夺位,于是长安流传着这样的童谣:“东海大鱼化为龙,男便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这种谶语式的童谣显然是为苻坚登位作舆论宣传。所以说谶语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一种作法,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
    
    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当然,它随禁忌内容的不同有程度的差别,与人性命相关的禁忌其神秘性强,如上山伐木、下海捕鱼都是危险性作业,所以伐木者、渔民有着特别的语言、行为禁忌,决不能犯禁。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禁忌,其神秘性较弱,因此只是作为俗信,习惯性遵循,如吃年饭不能喝汤,否则来年出门就遇雨,小孩不能吃鸡爪,不然的话,字就写不好等,这些民俗虽都隐含着一种神秘心理,但缺少其他巫术信仰所具有的威慑力。
    
    星命、术数、选择、服食、房中、道引是中国神秘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是中国民俗神秘性的重要表现,人们依赖天象、物候、体征等自然或人事现象预测成败吉凶,指导日常活动或大事的抉择。这些活动往往有专门的术士主持,他们使用种种神秘手法,刻意营造神秘气氛,让卜问者深信不疑。导引气功之术本是古人健身术,但后来逐渐蒙上了神异色彩,有的蜕变为空中取药,起死回生的法术,时至今日,这种法术仍在民间有一定的市场,可见部分民众中的神秘信仰仍然强固。
    
    中国民俗中的神秘性与民众的原始性是密切关联的,一方面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影响依就存在,另一方面,民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条件仍有局限,原始神灵观念仍未消失,因此,中国民俗的神秘性虽较以前大为淡化,但在社会底层或偏远乡村仍能切实可感。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中国民俗门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其最基本的特性是实用,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民俗与民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人们依赖民俗结成相互关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人们依赖民俗繁衍后代,人们依赖民俗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是最基本的文化样式,它直接适应了民众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无论民俗表现得多么神秘、多么奇异,实用是其根本目的。
    
    民俗在形成之初多为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不自觉适应和协调,后来逐渐渗进了自觉意识,如巫术信仰,就是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畅,因此民间对神格、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给人们带来吉祥,能否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无论山精水怪、狐仙鬼魅,还是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现世英灵、“有灵则行”。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祈求、供奉,以各种“媚神”的方式,包括演戏、宰牲、烧钱、上酒等、以求取神佑,消灾祛病。正如陆游在《赛神曲》中所记“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欢娱,使我嘉谷收连车”。6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民间不仅不供奉,还采取责问拷比的方式,或者使用一些厌胜法术,来“胁迫”其为民众服务。如祈雨民俗中就有一种在太阳底下曝晒龙王菩萨的做法,让不显灵的菩萨切身体验一下百姓无雨的苦处。所以说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们为自己的需要造神,民俗信仰中的这种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生着切实的效用,有着实用价值。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东方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