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纪实
11.19 11:09


    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98中国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行46人,于1998年10月23日从拉萨出发,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于12月3日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杰玛央宗冰川,穿行于西藏日喀则、拉萨、林芝等4个地、市后,从墨脱县出境,最后经印度、孟加拉汇入印度洋。
    
    走向世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发现并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并很快将此消息公布于世,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的关注。雅鲁藏布江从其入口处的西藏米林县派乡至出境处的墨脱巴昔卡,总长496公里,峡谷核心河段平均深5000米,最深处达5382米。这是本世纪人类最大的地理发现之一。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在科考队准备进入大峡谷之前,国家民政部、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中国科学考查协会,联合在北京举行了“大峡谷科学定名”的学术讨论会,得到了一致认识,并上报国务院。1998年9月18日,国务院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确定世界最大峡谷科学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从此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名字正式载入史册。
    
    异常艰辛的道路
    
    1998年10月27日,考察队在峡谷入口处的西藏米林县派乡,兵分三路,正式实施徒步穿越行动。由植物学家李渤生教授为分队长的一分队,从派乡沿江右岸而下,经白玛格、希兴拉山到达大峡谷大捌弯顶端的扎曲村。这支分队穿越了20多公里的无人区,也是从大峡谷最险要的核心地区穿过,那里是海拔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两座雪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山高谷深、悬崖绝壁,茂密的原始森林间出没狗熊、老虎等野兽。而林下蚂蝗、草爬子到处可见,在这段峡谷的考察中,险情四起。考察队员小稽在通过由队员自己架起的独木桥时,不慎掉入河中,险些被冲进雅鲁藏布大峡谷波涛汹涌的江水里;队员纳尔斯的腿被草爬子蜇出浓浓的血,其毒性很快发作,淋巴肿得都无法走路,到了八一镇,经过手术,从皮肉里取出毒虫的头部和两支尖爪,情况才有所好转。
    
    被称为“光协队”的二分队由水资源学家关志华教授任分队长。他们从派乡往南翻过海拔30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进入墨脱境内,从大峡谷出境处沿江而上,最后也抵达扎曲村。这个分队的徒步行程为450多公里,在三个分队中行程最远。他们过溜索、穿塌方、泥石流,几乎天天惊险天天冒险。出发前大家就估计到道路的艰辛,关教授带头,在离开八一镇前全体队员削发为光,誓与大自然挑战,为考察队为中国人争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队员们同样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队员谷颧喜走在泥泞的路上不慎滑倒,肩甲骨被摔成粉碎性骨折;墨脱的毒蜂多且大,据当地人说“三个蚂蜂蜇死一个人”。尽管有备而来,但仍有危险。一次一位队员不当心触动了蜂窝,于是立刻有成千上万被激怒的蜂围冲上来。在此时此刻,即便是年已58岁的关教授也只好不顾一切,像小伙子一样从三米多高的悬崖跳将下来逃命要紧了。
    
    考察大峡谷外围地区的有关环境,是大本营分队的主要任务,由地理学家杨逸畴教授率领。这支考察队从林芝县排龙门巴民族乡弃车徒步前往大峡谷大拐弯顶端,途中,年已63岁的杨教授因心脏供血不足,在穿越百米长的塌方时摔倒在地,休克许久,经过其他队员抢救,才苏醒过来。苏醒后的杨教授脸上流血不止,眼镜也破了,但他仍坚持前往。这支分队的另一项任务是在大拐弯顶端的扎曲建立本次考察队的大本营,以迎接另外两支小分队在此会师。
    
    根据队部安排,从大本营中又精选出一支瀑布分队,从扎曲村出发沿雅江上行对接穿越,以尽可能减轻一分队的穿越任务。这支分队要走的路是大峡谷核心的无人区,这里还尚未进入打猎季节,过去猎人开出的小道长满了小树、杂草,必须自己动手,劈藤凿山才能开出一条十分勉强通过的路,在这条路上与其说是走路,还不如说是滑行。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的总队长高登义说:“我在西藏考察这么多年,从未走过这么艰难的路。”队员们稍不小心,就被路边的荨麻扎得哇哇叫。经过5天的艰难行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棗大峡谷绒扎地方,也就是极有可能有瀑布的地方。苦尽甜来的高队长说:“当我们回到大本营与其他两支分队会师之际,就是庆贺完成人类历史壮举的喜庆之时。”
    
    揭开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之谜
    
    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底有没有瀑布?有多少?有多大,这是中外科学家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经过考察,在大峡谷无人区腹心地带共发现了四处瀑布群,解开了这个谜。
    
    从大本营分出的瀑布小分队,在抵达扎绒的第二天,首先发现的是绒扎瀑布。“绒扎”当地门巴语为峡谷之根,在这里,考察队员们极为兴奋地发现了一个大瀑布群,7个瀑布在相距200米之间形成,高差100多米,最大的高约30米,宽50米。考察队员们站在最大瀑布东侧的岩石上,看着浪花四溅,涛声阵阵,江面上的彩虹时隐时现,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继续往上游走,在距绒扎8公里到11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两处瀑布群。在其上下600米的河床上还有三处2至4米不等的小瀑布和5处跌水。在最大瀑布的南岸,还有一条约一米宽的飞瀑从高山上倾注到雅鲁藏布江,其景象十分壮观迷人。科学家们对此一一作了定位和测量,并确认了特征数据。返回与此同时,从大峡谷上游沿江而下穿越的第一分队,也在希兴拉山下的雅鲁藏布江的河床上发现了一处落差约30米的瀑布。总队长高登义说,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主干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他说,根据掌握的数据,这些瀑布的形成都不过几十年的事,这表明青藏高原在大峡谷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4处瀑布群均属于基岩形,显然形成于新的地质构造运动,也说明这里是大峡谷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无人区首次发现红豆杉
    
    道路虽然艰辛,但在徒步穿越大峡谷的过程中,全体科考队员的通力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率队赴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无人区考察大瀑布的路途中,张文敬教授根据这个地区的地理、气候等特点,经过细心考察,第一次发现了这里生长着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棗红豆杉。
    
    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贡嘎山生态站站长的张教授介绍说,野生原始天然红豆杉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以前在中国也只有在云南、四川等西南部少数区域有所发现,但多年来被人砍伐破坏严重,像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已不多见。
    
    据考察,这一带天然红豆杉林分布区域遍布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这里红豆杉最大单株树高30多米,胸径最大可达1.5米以上。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已是红果累累,令考察队员欣喜不已。
    
    红豆杉除了具有一般树的使用价值外,其美丽漂亮的树冠还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观赏树种。更为主要的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其珍贵、奇特的药用价值十分关注。其中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十分良好的治疗功效,其应用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由于大峡谷地区的险峻、奇特,其资源的种类和质量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有关部门将及时组织天然红豆杉林的专项考察,并建立红豆杉林自然保护区,以利于更科学、合理保护这个地区重要的野生生物资源。
    
    “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据专家介绍,缺翅目昆虫目前在世界其他地区已经绝灭,这种古老原始的活化石昆虫,原本生活在非洲等地的赤道附近,后随澳洲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拼合漂移,最后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殊环境中残存下来。
    
    地理学家杨逸畴介绍,中国科学工作者曾经在登山科学考察时也发现过缺翅目昆虫,此次再次发现表明大峡谷地区具有特殊优越的生态环境,反映了这一地区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和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还在大峡谷地区选择了10个测绘点,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为国家正式公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在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当考察队胜利返回拉萨时,西藏自治区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祝贺考察活动圆满成功。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在会上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必将进一步带动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实践,带动科研事业向前迈进,促进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深远的影响。
  


发表评论 


责编:陈玥 来源:东方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