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构造的老宅门庭 平遥市楼的东南脚下原有一眼水井,因为“井内水色如金”,市楼因此又被称为“金井楼”,可惜水井在后来修路时被填平。站在市楼三层的围廊上,南大街老店铺一览无遗,青砖灰瓦下一溜挂着黑漆金字招牌:“永隆号”、“长升源”、“瑞昌厚”、“泰长永”……大多是按照当地老人的记忆恢复的老字号,只是经营的业务换成了热销的旅游商品———酱牛肉、推光漆器、剪纸、手工布鞋等带着平遥特色的商品;沿街还有许多古董商人,随地摆放的青瓷花瓶、古币、玉器等招揽着过往的游客;道路中间则被“轿夫”们占据,每人都是一袭长袍马褂式的装束,身边的小洋车也被大红大绿包裹着。 平遥的兴起正是从面前的南大街起步。清道光年间,为解决钱钞运转不便的问题,经营颜料庄的“西裕成”在平遥城南大街首创票号———“日升昌”,此后,相续出现多家票号、钱庄,纷纷在全国各地设分号,远的甚至在俄国、日本、新加坡都有分号,平遥一时垄断了全国汇兑业务,成为近代金融中心。“拉不完、填不满”说的就是这南大街上票号里的银库。 南大街上的“日升昌”恢复了老票号当年的布局,开办成一家“中国票号博物馆”,沿街还有当年与日升昌势均力敌的“蔚泰厚”、“蔚丰厚”、“百川通”、“宝丰隆”等数家票号,也开放成了旅游景点。日升昌的建筑既有晋中民居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店铺风格,是一座典型的“前店后院”三进高阶铺面,其外墙虽然是与普通民居相同的砖石墙体,墙的厚度与高度却远超过一般民宅。票号设有两处入口,主入口临西大街,供客商进出联系汇兑业务,票号门庭正上方是一块“日升昌记”的金字招牌,传说为嘉庆末年状元陈沆亲笔。院内地坪与西大街高差达1米,为方便客商运送银两的车辆通行,除铺面前砌筑三级石级,门洞内还用砂石铺成坡道。另一入口在后街的东郭家巷,专供票号货运,马车可以直接进院,从此门进院必须通过一个狭长的走道,两侧墙高达10米,不开窗户,既可防火又可防盗。进入正院,需要经过安装有两道板门的夹道。 在这个占地达1400平方米的大院,内部的21座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营业用房、客房和辅助用房。前院是柜房、信房、账房;后院是客厅与客房,大掌柜、二掌柜的办公用房为窑洞式建筑,位于正厅的背后;小跨院里则是雇员和佣人的居室,厨房、马棚、茅厕等也在跨院。票号人员的饮食起居全由票号统一安排,据说生活极为奢华。院内虽然没有民居中常见的木雕、石雕,但更加注重建筑功能的需要,票号不但在每个柜房设有地下金库,而且在院子最不起眼的一间“保安”休息室内,还设有另一金库,进入金库必须从旁边的柜台走,正门很难从外边打开。金库的入口设在屋内土炕的脚下,晚上“保安”就睡在旁边。 老柜房对面悬挂的一块诗文牌匾,堪称中国最早的银行密押制度。这是一种用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不是局内人,很难识其真面目。日升昌的银票中,全年12个月的代码是“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每月30天的代码为“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代表银两的10个数目分别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或“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而“万千百两”的数字单位则由“国宝流通”四个字分别代替。比如票“3月25日为某号汇出银两3858两”的代码是“假报连宝天流璧传天通”,汇票上写的都是这样含义不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字句,即使外人捡到,也不会知道是一张几千两银子的汇票,当然,现代纸币中常见的水印、支票中的印章及汇票的固定笔迹等保密防伪措施,在老票号里也是一点不能马虎的。在日升昌的展柜里就有一张当年印在麻纸上的“水印”,透过阳光能看到纸中“日升昌记”四个字。 据说,这套数字代码的破译是在一位老“日升昌”员工的帮助下完成的。日升昌歇业后,曾用账本充做糊墙纸,于是保留下这套银票号密押制度的痕迹,成为珍贵的史料。博物馆赵馆长告诉我,修复日升昌时,人们发现墙面的字迹很像是账本,于是用水一页页剥离、拼贴,经过文物专家的分析,才有了今天这票号博物馆中的解码诗文。 票号招聘学徒的程序之严格,绝不亚于现代银行录用职员。学徒首先要经人介绍,审查三代,面试合格后,必须由殷实的商号保举;进号后须经过三年试用期,如有违犯号规或是掌柜认为不可造就,立即开除出号。这三年试用期一般由总号的资深者负责培训,除技术与业务的训练,还要从实际工作中进行考查;入号第四年方可享受劳金待遇;入号十五年才允许首次回乡探亲;此后三年可回家一次。票号所立的奖惩条例上下遵守,无人例外。日升昌票号有这样一份训练学徒的标准:“远行易欺,远使以观其志;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眼光来看,票号管理制度不仅是严密、切实,而且充满智慧,足可证明在当时的山西商人中已经出现了一批真正的管理人材,而这正是日升昌事业立百年而不衰的秘诀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