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功举办了《敦煌艺术》、《金色宝藏》、《契丹王朝》之后,2003年1月15日--4月15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将推出"边疆文明系列之--天山·古道·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此次展览的文物来自遥远的新疆,很多文物还是首次在新疆以外的地区展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神秘的“且末干尸”。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两侧气候、植被、人文景观迥异。天山北侧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驰骋纵横的大舞台,形成了草原文化的独特景观。天山南侧沙漠边缘由于高山降水和融雪形成一处处绿洲,自古是农业定居民族的美丽家园。 中国古代文献中"西域"的概念,是指西出阳关、玉门关后,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位处欧亚大陆中央。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古道通过西域,以血管般复杂的网状道路系统,输送、交换着不同文明的营养。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派出使者张骞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尽管考古证据表明,在这之前很久,西域与中原就有着联系与交流。公元前59年,汉宣帝建立西域都护府,西汉代替匈奴控制了西域。东汉时期班超在西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约在公元71年至102年间),使中原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再度达到鼎盛。 在中国历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虽然吐谷浑、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与中原一些地方政权不断发动战争,争夺西域贸易路线控制权,但丝绸之路上的一些文明中心依然繁荣,来往商旅并未停止脚步。 唐王朝建立后,于公元640年平定高昌,设定西都护府,控制住东疆的出入门户。648年,设立著名的安西四镇:龟兹、碎叶、疏勒、于阗,控制了南疆地区。702年,在北疆设北庭都护府,辖碎叶镇。唐朝军队在西域与南方的吐蕃和西方的大食(阿拉伯)不断争夺,直至"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后唐朝的势力逐渐淡出西域。 公元9世纪以后,突厥语系的回鹘人建立的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王朝逐步控制西域。随着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使海运作用日益彰显,这条传统的陆路古道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纷纷在古代西域地区开展了调查、勘测和发掘活动。20世纪30年代起,黄文弼等老一辈中国学者发起对新疆文物古迹的科学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考古学家在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发掘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和墓葬。新疆特有的干燥气候条件,使出土的珍贵文物历久弥新。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精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45件展品,时代跨度约当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10世纪,在北京合作举办本展览。 在天山南北的丝绸之路古道上,东西方不同的古老文明因素相互辉映,充满种种既矛盾又和谐的动机,交汇成永远铭记于人类文明史的辉煌乐章。 展览为方便参观,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和数码语音导览设备,还特别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可以免费使用轮椅和婴儿车。 为配合本次展览,中国历史博物馆社教部特别邀请了考古专家举办讲座:“尼雅考古十三年”、“新疆考古新发现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感受远逝的文明—我所经历的尼雅发掘”(提前一周开始在展厅内领取门票,联系电话:65128901)(供稿:黄琛编稿:刘钧)(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