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普氏野马将面临物种退化、环境恶化及人类捕杀。 12月28日,新疆野马中心将在卡拉麦里山放野27匹野马,这是人类首次将圈养的野马“放野”。野马又名普氏野马,是世界上惟一保存着6000万年前基因的物种,全世界也不过千匹,比大熊猫还珍贵。今年初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野马之死》,讲述了被誉为中国第一野马的“准噶尔一号”在壮年死于难产的故事,引起人们对野马的极大关注。这次放野再次引起人们对于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关注。在采访中,一些常年从事生物和环境保护的专家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隐忧。 ■理由一:放野能否成功,要在一两年后才能判断 拍摄《野马之死》的新疆电视台的记者谢勇告诉记者,此次“放野”的27匹野马自1997年就已开始了半放野状态,它们生活在野马中心面积最大的7号马场,这一马场达3100亩,适合野马奔跑,是专为放野做准备的。此次野马放野能否成功,要在一两年后才能判断,如果那时存活的数量能达到50%,就可初步断定野马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具备了独立生存和繁殖的能力。野马中心主任曹杰目前已回到乌鲁木齐撰写野马放养的规划报告,为野马放养做最后的准备。他表示目前野马放野的条件均已具备。 ■理由二:全世界的野马都是28匹野马的后代,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据介绍,当年沙俄军官普尔热共掳去了52只野马,存活下来的有28匹。现在全世界的野马都是这28匹野马的后代,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在野马中心一些刚刚出生的小马驹眼睛闭合,肠道畸形。又由于长期圈养,使得马腿变粗,体重增加,奔跑速度、方向辨别力、野外生存能力也都大大下降。专家称一个物种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就不可能恢复其本性,野马的奔跑能力、抵抗疾病、繁殖能力,只有在环境的压力下才能保持,所以长期的圈养会使整个物种逐步丧失野性。因而对野马进行放野是恢复野马这一种群的必经之路。 ■理由三:野马已消失了100多年,新疆的生态环境已与当年大不一样 虽然让野马回归自然是“野马还乡”计划的最终目的,但是野马在新疆毕竟已经消失了100多年,现在新疆的生态环境已与100多年以前大不一样。卡拉麦里山一带是荒漠戈壁,植物量很低,对于野马这样大型的食草动物,放野后可能会和当地的野生食草动物野驴、鹅喉羚甚至当地牧民的牛羊争夺水资源和食物。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他认为在放野前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做出详细客观的论证,对新疆目前的环境和放野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研究。 ■理由四:踏践植被可能会引起当地牧民的不满 蒋志刚教授说人们都认为环保是一件好事情,但保护环境并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更重要的是当地群众对此支不支持。目前放野的野马数量不多,但野马繁殖很快,如没有天敌和人的捕杀,野马的数量会增长很快,这时一些问题会相应出现。野马踏践植被等情况可能会引起当地牧民的不满。因而在放野前进行详细论证和与当地牧民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理由五:放野能否成功重要的是保护物种栖息地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解焱说,目前对动物的保护,人们太注重对单个动物的保护而不注重保护他们的栖息地,以大熊猫为例,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但全国乃至全世界花在它们身上的钱大得惊人,国家财政拨款和筹集的资金近几年达一千万元以上,可是目前记录显示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熊猫没有达到增殖的目的。这与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心态没有摆正有关。一些地方把保护区当做摇钱树进行商业开发,修公路、建旅馆、出售门票,虽然很赚钱,但这与建保护区的初衷大相径庭。全国1200多个保护区大多数都存在这种现象。 因而对于此次野马放野,解博士认为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是保护野马的栖息地。 ■理由六:保护一种动物,要保护所有与它一起共生共死的竞争对手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系主任许崇任教授说,野马是食草动物,它的出现对现有食物链的影响要小一些。物种之间的生物链,并不仅限于你吃我,我吃你的简单关系,期间是非常复杂的。野马的灭亡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人为选择滥捕滥杀造成的恶果。因而恢复的意义重大。 解焱博士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她说“保护一种动物,其实是保护这个链中的所有动物,是与它一起共生共死的竞争对手。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数量不多了,于是立刻将它们圈养起来,慢慢通过人工繁殖或其它手段增加它们的数量,这样看似保护了它们,其实是使这些濒危物种缓慢地走向灭绝。因为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不从它们生存的环境入手,走的就是一条治标不治本的道路,因为即使这个种群的数量增加了,但一旦回到野外,由于野外的环境已遭到破坏,它们还会一步步走向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