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人类 该向棕狗脱帽
04.22 11:16


    1903年至2003年整整一个世纪的纪念
    
    虽然大自然创造了人类这个“万物之灵”,但我们切不可凌驾于地球家园中所有生命之上,因为,是它们供养着人类的衣食住行,人类应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心存感激。———编者
    
    如今,在英国伦敦的贝特希公园(BatterseaPark)里有一尊惟妙惟肖的小棕狗铜像,在古老伦敦为数众多的精美雕塑中,它并不起眼。值得一读的是铜像底座上的铭文:“纪念1903年死于伦敦大学实验室的一只棕色猎狗。它生前经受了两个多月的解剖实验,由一实验室转到另一实验室,直到死亡方得以解脱。同时也纪念1902年在相同实验室被解剖的232只狗……”
    
    ■有史以来英国最有争议的铜像
    
    这尊铜像就是将近一个世纪前引起全英国关注的著名“棕狗暴动”事件的主角,也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受争议的一尊铜像。
    
    十九世纪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动物解剖实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开始大量运用于医学研究。当时一些科学家却并没有把动物当做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认为动物并无心灵,也没有感受痛苦的能力,只相当于结构复杂的机器,甚至有些生理学家到处重复示范动物活体实验。这种做法立刻引起大众的强烈抗议,科学界内部也产生自律的呼声。187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报告,试图建立一套基本规范来管理动物解剖。5年后英国皇家调查委员会起草了《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法案》,这是世界最早的规范动物实验法案,建立了登记审核制度。并规定麻醉剂必须强制使用,只有当实验特殊需要时,在得到特别许可后才能免除麻醉。这个法案沿用了一百多年。
    
    ■“棕狗事件”缘于两名瑞典少女
    
    轰动一时的“棕狗事件”始于两位瑞典少女。她们曾参观了当时闻名欧洲的医学研究重镇———巴斯德研究中心,被动物的恶劣饲养环境和残酷的解剖现场震动。回到瑞典后她们成立了一个反对动物解剖的团体,一年后,她们决定进入医学院,亲自了解实验室内的真实状况。
    
    1902年秋,两位少女进入伦敦女子医学院。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她们亲历了无数次解剖示范,并将每堂实验课的详细内容都记了下来。她们也亲眼看到一只棕狗在未麻醉的状况下,连续被解剖多次,两个月内辗转于不同实验室,最后死于解剖刀下。她们忍无可忍地离开学校,由全国反解剖协会出版了她们的笔记,并在一场数千人的反解剖大会上公布了这只棕狗的遭遇。
    
    ■要为“棕狗”立铜像
    
    伦敦大学的医学教授贝里斯为保护自己名誉,以诽谤罪起诉全国反解剖协会秘书长柯立芝,这场官司马上成为媒体的焦点。大批伦敦大学的医学院学生涌入法庭,进行干预。最后法庭以被告提出反证不足,宣告诽谤罪成立,柯立芝被罚5000英镑。经过几个媒体的呼吁募款,反对动物实验的民众在短短数月内,募集的金额超过赔偿所需。有的媒体还发起抵制有动物实验医院的募捐。
    
    于是有热心人计划建立棕狗铜像。要找一块地皮为这只备受争议的棕狗竖立铜像,并不容易,最后贝特希区批准建立铜像。1906年铜像在贝特希区中心广场落成,铜像下的纪念碑文详尽地公布了两位瑞典少女的所见所闻。医学界大为震怒,1907年11月,一群伦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人手一柄斧头,前往贝特希区广场,要砍掉这尊铜像。警察在现场逮捕了10名学生,此后一个月中,伦敦各地区学生抗议不断,并不断到反对动物解剖的群众大会上打群架。警方不得不出动警力,24小时守护这尊铜像。甚至还有一个医学院学生纠缠夜间守卫警员,以企图贿赂罪被捕。
    
    ■“棕狗”为贝里斯们带来辉煌
    
    这种长期对峙持续两年,最后警方不堪重负,致函贝特希区当局,请求移除铜像,1911年区议会决议将铜像移走。医学在不断发展,贝里斯教授一年后升为伦敦大学基础生理学教授,两年后写下经典教科书《基础生理学原理》,1922年因卓越的科学成就被封为爵士。而结束棕狗生命的医学院学生戴尔后来也成为声誉卓著的生理学家,1936年得到诺贝尔奖,也被封为爵士。
    
    ■人类应对实验动物心存感激
    
    今天矗立在贝特希公园里的棕狗铜像是英国废除解剖联盟暨全国反解剖协会共同出资,于1985年建立的。1986年颁布了规范动物实验的《科学程序法案》。其实,医学进步并不必然是与人道对立的。医学成就在减轻人类病痛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无可否认。但是,减轻人类的痛苦,是否必须转嫁在与人类具有平等生存权利并同样能感受痛苦的动物身上?
    
    在100年后的今天,动物福利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贝特希公园的棕狗铜像历经风雨,见证了医学进步与保护动物运动的“携手并行”。它那双灵动的眼睛注视着来到它面前的每一个人……(孙丹平)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